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原因症状及治疗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有先天性和继发性原因,症状包括消化道及体重增长等方面,治疗可通过饮食调整(母乳喂养儿加乳糖酶或换奶,配方奶喂养儿换无/低乳糖奶)和药物治疗,同时要考虑婴儿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进行温馨提示以保障其健康。
一、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婴儿出生时肠道内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使得乳糖无法被正常消化分解,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从出生后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相关表现。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因各种原因损伤了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常见于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肠炎等,病毒会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另外,一些肠道手术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使婴儿在患病或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乳糖不耐受情况。
二、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瓣,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可能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婴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腹部不适。
2.其他症状: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影响婴儿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长期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三、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1.饮食调整
母乳喂养儿:可以在每次喂奶前添加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如果乳糖酶效果不佳,也可以考虑暂时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喂养。
配方奶喂养儿:直接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以避免摄入乳糖后出现不耐受症状。
2.药物治疗:目前有乳糖酶制剂可用于补充乳糖酶,帮助消化乳糖,但需根据婴儿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四、特殊人群(婴幼儿)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于乳糖不耐受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在选择喂养方式和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婴儿的年龄特点,比如低月龄婴儿在更换配方奶或添加乳糖酶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加重。
2.生活方式:要注意婴儿的喂养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等情况引发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同时,在调整饮食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婴儿的肠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比如更换配方奶时不能突然完全更换,可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
3.病史相关:如果婴儿有肠道感染等病史,在病愈后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一旦出现要及时进行饮食调整等干预措施,因为有过肠道感染病史的婴儿更容易出现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情况,需要更加关注其乳糖消化情况,保障营养摄入和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