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什么意思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因缺乏或活性降低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消化道不适及其他表现的状态。发病机制是未消化乳糖进结肠被细菌发酵致肠道不适等。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腹痛及其他如恶心、呕吐、婴幼儿哭闹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及应对,婴幼儿易患需调整喂养,成年人与遗传等有关要选合适食物,有基础病史人群需谨慎。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粪便酸度检测。处理与预防包括饮食调整、补充乳糖酶及预防措施。
一、发病机制
人体摄入乳糖后,乳糖需在小肠中经乳糖酶作用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利用。当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同时,肠道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还会导致肠鸣音亢进等表现,未被吸收的乳糖还可能引起渗透性腹泻。
二、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最常见的是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状,或呈蛋花汤样,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可伴有腹胀、腹痛,腹痛多为肠痉挛性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时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腹部不适等原因影响其情绪和进食、睡眠等。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婴幼儿:婴幼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若出现乳糖不耐受,母亲需注意调整饮食中乳糖的摄入;配方奶喂养的婴幼儿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体重增长等情况,若出现严重腹泻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
2.成年人:成年人乳糖不耐受多与遗传因素等有关,不同人群乳糖不耐受的程度可能不同。一些有乳糖不耐受的成年人在摄入少量含乳糖食物时可能症状较轻,而大量摄入后症状明显。成年人在饮食中需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物,如避免大量饮用牛奶等富含乳糖的饮品,可选择酸奶(部分酸奶经发酵后乳糖已部分分解)、奶酪等替代品。
3.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肠道疾病(如肠炎等)的人群,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加重肠道不适症状。这类人群在饮食管理上更需谨慎,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乳糖的摄入控制,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疾病的恢复。
四、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摄入乳糖后呼气中氢含量的变化。若呼气中氢含量升高,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其原理是未被消化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发酵产生氢,经呼气排出,通过检测呼气中氢的浓度来判断乳糖的消化情况。
2.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血糖变化。若血糖升高不明显,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因为乳糖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乳糖吸收不良时血糖升高幅度低。
3.粪便酸度检测:检测粪便的酸度,乳糖不耐受时由于乳糖在肠道发酵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粪便酸度会升高。
五、处理与预防
1.饮食调整: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应减少乳糖的摄入。如限制牛奶、奶油、冰淇淋等富含乳糖食物的食用量。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像一些经过乳糖酶处理的牛奶、添加了乳糖酶的奶粉等。同时,可通过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其他食物来替代乳糖提供的营养,如豆类及其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等。
2.补充乳糖酶:可以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补充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但需注意选择正规产品,并按照产品说明合理使用。
3.预防措施:对于有乳糖不耐受家族史的人群,在婴幼儿时期就需注意观察其对乳糖的耐受情况。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也可适当考虑,虽然目前证据有限,但合理的饮食可能对婴儿乳糖酶的发育有一定间接影响。对于成年人,定期关注自身对乳糖的耐受情况,在饮食选择上提前做好规划,避免因大量摄入乳糖而引起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