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怎么回事
卵巢早衰指女性40岁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有遗传、自身免疫、医源性、生活方式等发病原因,表现为月经异常、雌激素缺乏相关表现、生育功能下降,通过激素测定、超声检查诊断,可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促排卵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治疗干预,年轻患者、有家族史人群、接受过医源性治疗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如闭经、月经稀发等)、雌激素水平降低以及生育能力下降等。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导致卵巢早衰,例如X染色体相关基因的缺陷等,有家族卵巢早衰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从年龄角度看,遗传因素导致的卵巢早衰可能在较年轻的年龄段就出现相关症状,且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卵巢功能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攻击卵巢组织,引发卵巢早衰。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卵巢早衰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卵巢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监测卵巢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卵巢早衰并采取相应措施。
3.医源性因素:
手术:如卵巢切除术、盆腔手术等可能破坏卵巢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
放疗、化疗:癌症患者接受盆腔部位的放疗或化疗,可能损伤卵巢细胞,导致卵巢早衰。对于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需要长期关注卵巢功能变化。
4.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和内分泌功能,增加卵巢早衰的发生风险。
过度减肥: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会影响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影响卵巢功能。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多数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逐渐发展为闭经。
2.雌激素缺乏相关表现:出现潮热、盗汗、阴道干涩、性交困难、性欲减退等症状,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
3.生育功能下降:卵巢早衰会使卵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导致受孕困难,甚至出现不孕。
四、诊断方法
1.激素测定:
卵泡刺激素(FSH):血清FSH水平升高,通常FSH>40IU/L,且两次检测间隔1个月以上。
雌激素(E2):雌激素水平降低,一般低于正常值。
黄体生成素(LH):LH水平也可能升高。
2.超声检查:可见卵巢体积缩小,卵泡数量减少等表现。
五、治疗及干预措施
1.激素替代治疗:通过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来缓解雌激素缺乏相关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促排卵治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激素替代治疗基础上,可尝试促排卵治疗,但成功受孕的几率相对较低。
3.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身体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状况,如散步、瑜伽等。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合适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心理咨询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患者: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卵巢早衰患者,应尽早到生殖医学专科就诊,评估生育力,并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助孕技术等。同时,要密切关注激素替代治疗对骨骼等方面的影响,定期进行骨密度等检查。
2.有家族史人群:有卵巢早衰家族史的女性,从较年轻的年龄开始就要加强对卵巢功能的监测,如定期进行激素测定和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3.接受过医源性治疗人群:接受过盆腔放疗、化疗或盆腔手术的患者,在治疗后要长期随访卵巢功能,一旦出现月经异常等表现,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卵巢早衰,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