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因缺乏足够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而引发消化道不适等症状的状况,其发病机制与乳糖酶缺乏(受年龄、肠道疾病等因素影响)及乳糖消化吸收障碍有关,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及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生活方式、有病史等)有差异,诊断方法包括氢呼气试验、乳糖耐受试验、粪便酸度检测等,管理与应对可通过饮食调整(限制乳糖摄入、选合适替代品)、补充乳糖酶,且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进而在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引发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一种状况。乳糖是奶类食物中含有的一种糖类,在小肠中需经乳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利用。
二、发病机制
1.乳糖酶缺乏:乳糖酶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个体间乳糖酶的活性存在差异。先天性因素可导致乳糖酶先天性缺乏,较为罕见;而后天性因素中,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成年后,人体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这在部分人群中表现明显;此外,一些肠道疾病如肠炎等可能损伤小肠上皮细胞,影响乳糖酶的分泌,从而引发乳糖不耐受。
年龄因素:婴儿期乳糖酶活性较高,能较好地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在一些人群中,乳糖酶活性会逐步降低,例如亚洲人群中很多人成年后乳糖酶活性明显下降,这使得他们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更易出现乳糖不耐受。
肠道疾病因素:患有肠炎等肠道疾病时,肠道黏膜受损,会影响乳糖酶的正常分泌和功能,进而导致对乳糖的消化能力减弱,引发乳糖不耐受症状。
2.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当乳糖酶缺乏时,摄入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充分分解,未被分解的乳糖进入大肠,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同时产生的气体也会引起腹部胀气不适。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一般为黄色稀便,每日数次不等,粪便中可能含有未消化的乳糖成分,腹泻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腹胀:肠道内气体积聚导致腹部膨隆,有胀满感,这是由于乳糖发酵产生气体所致。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不一,与肠道蠕动加快及气体积聚等因素有关。
2.其他表现:严重或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多见于儿童)等情况。
四、人群差异及影响因素
1.不同年龄人群
儿童:婴幼儿时期若发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因为乳糖是婴幼儿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乳糖不耐受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会阻碍身高、体重等的增长。例如一些患有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出现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情况。
成年人: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因种族等因素有差异,亚洲成年人中发生率相对较高,成年后随着乳糖酶活性下降,摄入含乳糖食物后更易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且可能因工作等生活方式影响,若不能及时调整饮食,会持续受到乳糖不耐受的困扰。
2.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素食者:若素食者的饮食中奶类及奶制品摄入较多,而本身存在乳糖不耐受,就会面临较大的不适风险,需要通过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或补充乳糖酶等方式来调整饮食。
运动人群:运动人群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若因乳糖不耐受限制了奶类等食物的摄入,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的补充,需要寻找其他合适的营养补充途径来满足运动需求。
3.有病史人群
肠道疾病患者:本身患有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肠炎患者等,其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相互影响,在治疗肠道疾病的同时,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中乳糖的摄入情况,避免加重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例如肠道炎症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进一步影响乳糖酶分泌,而乳糖不耐受又可能刺激肠道,加重炎症反应。
五、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受试者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定期检测呼气中的氢含量。由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若体内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被充分分解,呼气中氢含量会升高,通过检测氢含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
2.乳糖耐受试验:检测空腹血糖,然后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多次检测血糖水平。正常情况下,乳糖被分解吸收后血糖会升高,若存在乳糖不耐受,血糖升高不明显或升高幅度较小。
3.粪便酸度检测:检测粪便的酸碱度,由于乳糖发酵产生酸性物质,乳糖不耐受患者的粪便酸度会升高,通过检测粪便酸度可以辅助判断乳糖不耐受情况,但该方法相对不够精准。
六、管理与应对
1.饮食调整
限制乳糖摄入:避免食用牛奶、奶酪、奶油等富含乳糖的食物。可以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的奶制品,如经过乳糖酶处理的奶制品,或者选择植物基饮品如杏仁奶、燕麦奶等替代部分奶类摄入。
选择合适替代品:对于儿童,可以选择添加了乳糖酶的配方奶,满足其营养需求;对于成年人,在选择食物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成分表,避开含乳糖的食物,如一些含乳糖的烘焙食品、糖果等。
2.乳糖酶补充:可以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前补充乳糖酶制剂,帮助分解乳糖,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但在选择乳糖酶制剂时要注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儿童使用时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产品。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要确保营养均衡,在限制乳糖摄入时,需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选择钙强化的植物基饮品、豆类及其制品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老年人:老年人若发生乳糖不耐受,要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除了通过饮食调整外,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建议下适当补充营养补充剂来维持身体健康,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避免因乳糖不耐受而导致营养缺乏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