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乳糖不耐受这么办
母乳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通过婴儿症状初步判断,不同年龄婴儿特点不同;非药物干预可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搭配乳糖酶制剂)、考虑母乳成分调整;婴儿是特殊人群,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及时就医,注意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
一、明确母乳乳糖不耐受的类型及判断
母乳乳糖不耐受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婴儿体内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则多因各种原因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使乳糖酶分泌减少,常见于感染性腹泻等情况。可通过观察婴儿症状来初步判断,如婴儿食用母乳后出现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腹胀、肠痉挛、排气增多等表现,需进一步结合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一)针对不同年龄婴儿的特点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相对常见。需密切关注其体重增长情况,若体重增长不良,要考虑乳糖不耐受影响营养吸收的可能。而对于较大婴儿,若近期有肠道感染病史后出现上述症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可能性较大。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调整喂养方式
1.少量多次喂养:可以将每次母乳的喂养量适当减少,增加喂养次数。这样能减轻婴儿肠道一次性消化乳糖的负担,例如原本一次喂养90毫升母乳,可改为每次喂养60毫升,每2-3小时喂养一次。因为小婴儿的胃肠道容量有限,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更符合其消化特点,有助于提高乳糖的耐受程度。
2.搭配乳糖酶制剂:在喂养前给婴儿补充适量的乳糖酶制剂。乳糖酶可以帮助婴儿分解母乳中的乳糖,使其更容易被消化吸收。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正规乳糖酶产品,按照产品说明的大致剂量进行补充,但需注意不同婴儿对乳糖酶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要观察婴儿服用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二)考虑母乳成分调整
对于母亲来说,在饮食上可适当减少高乳糖食物的摄入,如牛奶、奶制品等。因为母亲摄入的乳糖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减少母亲高乳糖食物的摄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母乳中的乳糖含量,从而缓解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要注意保证母亲营养的均衡,不能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自身营养缺乏而影响母乳质量。
三、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是特殊人群,在处理母乳乳糖不耐受时需格外谨慎。首先要密切监测婴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身长等。如果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后,婴儿症状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如出现严重腹泻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其他特殊处理,而不是自行盲目加大乳糖酶剂量或采用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因为频繁腹泻刺激会增加臀部皮肤受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