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血象特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骨髓象和血象特点,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系均显著减少;血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减少且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这些特点是诊断和病情评估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患者表现和耐受,需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诊疗护理
一、骨髓象特点
1.增生程度: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例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时,骨髓增生程度极度减低,造血细胞极度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明显增高,常超过50%。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造血能力显著下降。
2.粒细胞系:粒细胞系显著减少,主要是成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的生成受造血干细胞分化及微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造血干细胞受损,使得粒细胞的前体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患者易发生感染。
3.红细胞系:红细胞系明显减少,幼红细胞比例也降低。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受抑制,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表现为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4.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显著减少,多数患者常无巨核细胞可见。巨核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二、血象特点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均降低,且两者降低程度大致平行。例如,患者RBC可降至(1-2)×1012/L,Hb可降至30-60g/L,这是由于骨髓红系造血受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贫血的严重程度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需求,对贫血的耐受能力相对成人较弱,贫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例如,白细胞计数可降至(1-2)×10/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L,淋巴细胞比例可超过60%。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不同性别患者在感染风险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常低于20×10/L,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血小板多在(20-50)×10/L之间。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出血倾向增加,不同年龄患者的出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皮肤黏膜出血更为常见,而成人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等情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特点是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骨髓象中三系造血细胞情况以及血象中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分析,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表现和耐受情况,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