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吧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溶血性贫血,分温抗体型(特发性、继发性)和冷抗体型(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机制是免疫系统异常产自身红细胞抗体,温抗体多为IgG,冷抗体多为IgM,温抗体型起病缓,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表现,冷抗体型有相应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Coombs试验等异常,可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其他溶血性贫血鉴别,治疗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温抗体多为IgG,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膜受损,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冷抗体多为IgM,在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当温度回升至37℃时,补体激活效应仍可导致红细胞破坏。
临床表现
温抗体型:起病缓慢,常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脾大。贫血程度不一,轻度贫血可仅有面色苍白,重度贫血可出现心悸、气短等。黄疸一般较轻,呈间歇性。脾大较为常见,多为轻至中度肿大。
冷抗体型: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在寒冷环境中可出现耳郭、鼻尖、手指等部位的发绀和雷诺现象,加温后可缓解。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常由病毒感染等诱发,表现为受寒后突然发生寒战、高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及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温抗体型多为抗IgG和(或)抗C3阳性;冷抗体型多为抗IgM阳性。
其他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是Coombs试验)可诊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需与其他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鉴别,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相关基因检测等可进行区分。
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等。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激素依赖或不能耐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脾切除: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需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患者。
其他治疗: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相对少见,治疗时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病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老年人对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谨慎调整药物剂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需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情况进行治疗。药物的选择要尽量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母亲的贫血情况和胎儿的发育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