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组因珠蛋白基因缺陷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根本原因是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缺陷致珠蛋白肽链合成失衡(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因16号染色体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致α珠蛋白肽链合成异常,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因11号染色体β珠蛋白基因变异致β珠蛋白肽链合成受影响)及遗传方式决定发病风险(大多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不同基因缺陷情况子女发病概率不同,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发病风险高需遗传咨询等,生活方式不直接致病但患者需避免感染加重症状。
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失衡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人类α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每条16号染色体上有2个α珠蛋白基因,因此正常人体细胞共有4个α珠蛋白基因。当α珠蛋白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时,会导致α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例如,若1个α珠蛋白基因缺失,为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若2个α珠蛋白基因缺失,为α地中海贫血纯合子或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当4个α珠蛋白基因全部缺失或功能丧失时,即α地中海贫血纯合子,胎儿期会因严重缺乏α珠蛋白肽链,不能与β珠蛋白肽链结合形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导致胎儿水肿综合征,多数胎儿在宫内或新生儿早期死亡。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珠蛋白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正常情况下β珠蛋白基因编码β珠蛋白肽链。当β珠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或插入、缺失等变异时,会影响β珠蛋白肽链的合成。比如,常见的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终止密码子突变,使β珠蛋白肽链合成提前终止;β地中海贫血则是β珠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突变,导致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当患者从父母双方各遗传一个异常的β珠蛋白基因时,就会发病,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遗传方式决定发病风险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大多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以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为例,父母双方若均为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即杂合子,携带一个正常β珠蛋白基因和一个异常β珠蛋白基因),他们生育子女时,子女有25%的概率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个异常β珠蛋白基因而成为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有50%的概率获得一个正常β珠蛋白基因和一个异常β珠蛋白基因,成为轻型患者;还有25%的概率获得两个正常β珠蛋白基因,为正常个体。对于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若父母一方为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携带1个α珠蛋白基因缺失),另一方为正常个体,其子女有50%的概率为正常个体,50%的概率为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若父母双方均为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子女有25%的概率为正常个体,50%的概率为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25%的概率为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等不同情况。
在不同年龄阶段,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新生儿期可能出现胎儿水肿等严重情况,儿童及成人期则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相关症状。女性和男性在遗传发病风险上无明显差异,均遵循上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无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相关检查,以评估胎儿患病风险。生活方式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但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感染等可能加重贫血症状的因素,因为感染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代谢和氧供需平衡,加重溶血性贫血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