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缺铁性贫血怎么办
缺铁性贫血需先明确诊断与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然后去除病因,针对慢性失血和影响铁吸收因素处理;接着进行铁剂补充,选择合适口服铁剂并关注特殊人群;同时调整饮食,增加含铁食物及搭配促进铁吸收食物;最后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并长期随访。
一、明确诊断与评估
1.详细询问病史与症状:了解患者是否有慢性失血情况,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有无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像胃肠道手术史、长期服用抑酸剂等;询问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还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通过全面病史采集初步判断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原因。
2.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这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这些实验室指标能明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严重程度。
二、去除病因
1.针对慢性失血原因处理:若因消化道溃疡导致慢性失血,需积极治疗溃疡,如使用抑酸药物等;若因月经过多,需妇科就诊调整月经情况;对于有寄生虫感染导致慢性失血的患者,如肠道寄生虫感染,需进行驱虫治疗。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病因不同,处理方式也有差异,例如女性月经过多的处理与男性不同,儿童寄生虫感染的处理需考虑儿童特点。
2.纠正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如果是因胃肠道手术导致铁吸收障碍,需根据具体手术情况评估后续铁补充方案;长期服用抑酸剂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尽量减少对铁吸收的影响。
三、铁剂补充
1.口服铁剂选择: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等,口服铁剂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铁剂可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一般来说,口服铁剂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通常在开始服药后5-10天左右开始上升,2周左右血红蛋白浓度开始升高,约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但不同患者对铁剂的耐受性不同,要关注患者服用后的反应。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使用铁剂需谨慎,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并且注意铁剂的剂量不能过量,因为儿童对铁的耐受量较低,过量可能导致中毒;孕妇由于生理需求增加,对铁的需求量大,更需要合理补充铁剂,同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四、饮食调整
1.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鼓励患者多吃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等,植物性食物中黑木耳、红枣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铁,但植物铁的吸收率相对较低。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结构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的富含铁食物摄入,孕妇则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满足自身和胎儿需求。
2.搭配促进铁吸收的食物:在摄入含铁食物的同时,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因为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例如,吃瘦肉时搭配一个橙子,能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
五、监测与随访
1.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一般在开始治疗后1-2周复查血常规,根据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2.长期随访:对于因慢性病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如地中海贫血杂合子等情况引起的相对缺铁,需要长期随访,监测铁代谢指标和贫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良好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