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特点
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细胞系大致正常;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中、晚幼红细胞呈“核老质幼”现象;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减少;巨核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一、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1.粒细胞系:各阶段粒细胞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不同年龄人群中,粒细胞的生成与成熟过程受骨髓微环境等因素影响,但缺铁性贫血时粒细胞系通常不会因缺铁而出现特异性形态学改变,这是因为粒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调节,与铁代谢关系相对不紧密,不过在整体增生活跃的骨髓象中,粒细胞系比例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骨髓象中红系比例可增高,可达30%以上。中、晚幼红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少,着色偏蓝,边缘不整齐,呈所谓的“核老质幼”现象。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晚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形成不足,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少,而细胞核的发育相对正常,从而出现这种形态学变化。不同年龄人群中,红细胞系的增生程度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病理变化相似,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较强时,红系增生可能更为明显,但核心的“核老质幼”现象是共同的特点。
二、骨髓铁染色
1.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外铁主要储存于骨髓小粒中的巨噬细胞内,缺铁性贫血时,体内储存铁耗尽,细胞外铁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这是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骨髓铁染色可以直观观察到细胞外铁的情况,对于诊断缺铁性贫血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骨髓铁染色时,操作方法和结果判断标准是一致的,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中铁染色的情况来确定细胞外铁的含量。
2.细胞内铁减少:骨髓涂片经铁染色后,观察到的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称为细胞内铁。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内铁阳性率明显减低,通常小于15%,而且铁颗粒少、粗细不均,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这是因为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幼红细胞摄取铁减少,使得细胞内铁颗粒形成减少,反映了体内铁缺乏的状态。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细胞内铁的检测结果会受到年龄相关的骨髓造血功能差异的影响,但核心的铁颗粒减少等表现是相似的,儿童由于造血活跃,若存在缺铁,细胞内铁减少的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但本质是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细胞内铁变化。
三、其他细胞系
1.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数量正常或轻度增多。巨核细胞的生成主要受血小板生成素等调节,缺铁性贫血时,巨核细胞系通常不会因缺铁而出现特异性的形态学改变,其数量和形态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是因为巨核细胞的功能主要与血小板的生成相关,与铁代谢的直接关联较小。不同年龄人群中,巨核细胞系的数量和形态可能有一定的生理波动,但在缺铁性贫血时,这种波动仍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不会出现因缺铁导致的巨核细胞系异常改变。
2.淋巴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比例及形态通常无明显异常。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的比例相对稳定,缺铁性贫血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形态,淋巴细胞系保持正常的比例和形态特点,这是因为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主要受免疫系统相关因素调节,与铁代谢的关系不密切,所以在骨髓象中淋巴细胞系通常无特殊异常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淋巴细胞系在骨髓象中的比例可能有所不同,但缺铁性贫血对其影响不大,基本维持正常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