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铁性贫血怎么回事
缺铁性贫血在宝宝时期常见,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髓外造血表现及其他系统症状,通过血常规和铁代谢检查诊断,可通过孕期及哺乳期母亲饮食、婴儿期合理喂养、定期体检预防,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和铁剂治疗,家长要关注宝宝饮食、及时体检并规范干预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宝宝时期较为常见。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宝宝生长发育迅速,若饮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如婴儿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铁摄入不足、较大婴儿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像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缺铁风险增加。
2.铁吸收障碍:某些疾病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如胃肠道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先天性肠道畸形等),会导致铁的吸收减少。比如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能因消化功能异常影响铁的吸收。
3.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丢失过多,如肠息肉、钩虫病等,会使铁随着失血而流失,引起缺铁性贫血。例如,肠道有钩虫感染时,钩虫会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吸血,导致铁丢失。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宝宝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苍白,精神不振,容易疲乏,活动耐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表现为不爱活动,烦躁不安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肝脾肿大越明显。
3.其他系统症状:消化系统方面,可出现食欲减退、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神经系统方面,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等;免疫系统方面,宝宝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四、诊断
1.血常规检查: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减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降低,这是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五、预防措施
1.孕期及哺乳期母亲的饮食:孕期母亲应保证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以保证胎儿在宫内能获得足够的铁储备。哺乳期母亲也应注意自身铁的补充,通过饮食为宝宝提供充足的铁来源。
2.婴儿期合理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红肉泥等。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粉。较大婴儿的饮食要保证多样化,包含富含铁的食物。
3.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对宝宝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并及时干预。
六、治疗
1.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消化能力合理添加。
2.铁剂治疗:当饮食调整不能纠正缺铁性贫血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宝宝对铁剂使用有一定要求,要遵循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适合宝宝的铁剂剂型。
七、特殊人群(宝宝)温馨提示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缺铁性贫血会对其身体和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饮食情况,保证铁的合理摄入。在添加辅食过程中,要逐步引入富含铁的食物,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的原则。同时,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一旦发现贫血迹象,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干预,以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