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确定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情况包括:病史采集需关注饮食中铁摄入、失血及影响铁吸收的疾病;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如乏力、苍白及组织缺铁表现如儿童发育迟缓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参数异常,铁代谢相关检查有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异常;骨髓象检查有增生活跃等表现及骨髓铁染色特征;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需关注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并密切检查相关指标
一、病史采集
1.饮食情况: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中是否存在铁摄入不足的情况,如素食者长期严格限制肉类、蛋类等富含铁食物的摄入,会增加缺铁性贫血风险。对于婴幼儿,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也易发生缺铁。
2.失血情况:询问是否存在慢性失血,如女性月经过多,这是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因月经血量过多导致铁丢失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长期少量失血会逐渐导致缺铁;痔疮出血等也可能导致铁丢失。
3.其他病史:了解是否有影响铁吸收的疾病,如胃肠道手术史,胃大部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也会干扰铁的正常吸收过程。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易疲倦,这是由于缺铁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引起。皮肤黏膜苍白,常见于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面色苍白是因为贫血时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皮肤黏膜颜色变淡。
2.组织缺铁表现: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因为铁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异食癖,患者会出现嗜食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纸张等,这可能与缺铁导致的味觉改变有关;口腔表现,如口角炎、舌炎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降低,且红细胞体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这是因为缺铁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
2.铁代谢相关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浓度降低,正常成年男性血清铁浓度约为11-30μmol/L,成年女性约为9-27μmol/L,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降低。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其浓度降低,正常男性血清铁蛋白为30-400μg/L,女性为15-200μg/L,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明显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指标。
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升高,正常成年男性约为50-77μmol/L,女性约为54-77μmol/L,缺铁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总铁结合力升高。
四、骨髓象检查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早幼红、中幼红比例增高,细胞体积变小,边缘不整齐,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为“核老浆幼”现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这是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确诊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孕妇,由于孕期铁需求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存在失血等情况,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密切关注其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对于婴幼儿,因其生长发育迅速,铁需求大,若喂养不当易出现缺铁,应注重科学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对于老年人,若存在慢性疾病导致铁摄入减少或吸收不良,也需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要定期检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缺铁性贫血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