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问题及措施
再生障碍性贫血存在感染、出血、贫血相关问题,感染预防与护理包括环境管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出血预防与护理有减少活动、观察出血情况、出血部位护理;贫血护理涉及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分别针对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健康。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问题
(一)感染风险相关问题
1.原因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年龄较小的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风险相对更高;长期患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
2.具体表现:可出现发热、皮肤黏膜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表现,如皮肤出现疖肿、肺炎、肠炎等症状。
(二)出血风险相关问题
1.原因分析:血小板减少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血小板数量减少使其止血功能下降。不同年龄患者出血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等活动增加磕碰出血风险,成年患者可能因日常活动中的小损伤出现出血不易止的情况;有长期出血病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贫血加重等后续问题。
2.具体表现:皮肤可见瘀点、瘀斑,鼻腔、牙龈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三)贫血相关问题
1.原因分析: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引起贫血。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贫血,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年患者影响日常活动耐力等;长期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心脏等脏器的代偿性改变。
2.具体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一)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1.环境管理: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对于免疫力极低的患者,可安置在层流病房中。不同年龄患者对环境清洁度要求不同,儿童患者病房更需注重日常清洁和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滋生。
2.口腔护理: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漱口。尤其是进食后,防止食物残渣滋生细菌。年龄较小的患儿,家属需协助进行口腔清洁,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漱口液。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避免皮肤损伤。对于易发生压疮的患者,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等。儿童皮肤娇嫩,翻身频率需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4.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
(二)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1.减少活动:血小板极低的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碰撞。儿童患者需加强看护,防止其因活泼好动导致磕碰出血,根据儿童年龄和病情限制其活动强度。
2.观察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变化,以及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详细记录出血部位、出血量等。
3.出血部位护理:若发生鼻出血,可采取压迫止血等措施;牙龈出血时,可用棉球压迫止血。针对不同出血部位采取相应的正确护理方法。
(三)贫血的护理
1.休息与活动:根据患者贫血程度调整活动量,轻度贫血患者可适当活动,重度贫血患者需卧床休息。儿童患者根据其贫血耐受情况,在家长看护下进行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红细胞生成。例如,多吃瘦肉、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不同年龄患者饮食需求不同,儿童患者需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和营养均衡搭配。
3.病情观察:监测患者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观察贫血改善情况。定期评估患者的乏力、头晕等症状改善程度,根据病情调整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