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什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起病缓急、病程、症状及严重程度等)和既往史(特殊疾病史、药物过敏史、化学放射接触史等);体格检查观察贫血、出血、感染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骨髓穿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分布异常);需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等疾病。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详细询问患者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有无发热、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贫血(如乏力、心悸、气短等)等症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贫血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女性患者月经过多可能是重要的出血表现线索。
2.既往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特殊疾病史,如是否曾患过某些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某些化学物质接触史、放射接触史等既往史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例如长期接触苯等有机溶剂的人群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增高。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表现:观察患者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的颜色,判断贫血的程度。重度贫血患者面色苍白较为明显,睑结膜和甲床呈苍白状。
2.出血表现:检查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牙龈有无渗血,鼻腔有无出血等情况。如果存在多部位的出血表现,要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
3.感染表现:查看有无发热,咽部、肺部等有无感染征象,如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肺部啰音等,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全血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减少。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血常规特征之一,正常成人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为0.5%-1.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常低于正常范围。
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由于中性粒细胞等减少,淋巴细胞在白细胞分类中的比例相对升高。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多部位骨髓穿刺显示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脂肪组织增加。这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的典型表现。
造血细胞减少: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均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骨髓小粒空虚:骨髓小粒中造血细胞显著减少,可见较多的非造血细胞。
3.骨髓活检
造血组织面积减少: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造血细胞分布异常:造血细胞集中在骨髓小血管附近,而中心区域造血细胞显著减少。
四、排除其他疾病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PNH患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但其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等可呈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阴性细胞有助于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患者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如红系出现巨幼样变、粒系核浆发育不平衡等,外周血可出现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可通过骨髓象及相关细胞遗传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多由感染等诱因引起,骨髓象表现为某一系列造血细胞显著减少,通常为自限性疾病,去除诱因后可恢复,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持续性全血细胞减少不同。
4.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象有原始细胞增多等白血病相关表现,可通过骨髓穿刺及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等检查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