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标准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有其诊断标准,包括铁代谢指标异常(血清铁蛋白<12μg/L、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和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0fl、MCH<27pg、MCHC<320g/L);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首选,不能口服或无效者用注射铁剂;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合理添加辅食、选安全剂型铁剂并监测生长发育,孕妇要多摄入含铁食物、定期产检且选对胎儿无影响铁剂,老年人要治疗基础疾病、监测肝肾功能和保证营养。
一、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铁代谢指标
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12μg/L可诊断为缺铁。这是因为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体内储存铁量密切相关,当储存铁减少时,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
血清铁(SI):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TIBC)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15%。血清铁反映了血液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量,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TS则是血清铁与TIBC的百分比,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铁的缺乏状态。
2.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这是由于缺铁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从而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形态学改变。
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需去除相应病因。例如,婴幼儿时期可能因喂养不当导致缺铁,需合理调整辅食添加;育龄女性月经过多可能是病因,需治疗妇科疾病;老年人可能因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需治疗胃肠道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基础,因为只有消除导致铁丢失或吸收障碍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贫血。
2.补充铁剂
常用铁剂有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等。口服铁剂是首选,如硫酸亚铁等。口服铁剂后,一般血红蛋白可在1-2个月内恢复正常,但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防止复发。对于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注射铁剂,如蔗糖铁等。在选择铁剂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应优先选择适合儿童口味和剂型的铁剂,避免因铁剂不适导致服用依从性差。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多因喂养不当引起,在添加辅食时应注意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等。由于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在选择铁剂时要注意剂型的安全性,尽量选择适合婴幼儿服用的液体铁剂或口感较好的铁剂,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同时,要密切监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缺铁可能影响其智力和身体发育。
2.孕妇
孕妇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由于孕妇和胎儿的双重需求,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在治疗时,除了补充铁剂外,还需注意饮食中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等。同时,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因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如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孕妇在选择铁剂时,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铁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3.老年人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常与胃肠道疾病、慢性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除了补充铁剂外,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铁剂时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避免铁剂对肝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铁、蛋白质等,以促进贫血的纠正和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