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象检查等方面表现,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情况,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表现及不同年龄人群差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变化、红细胞形态改变,铁代谢相关检查有血清铁等指标异常;骨髓象可见增生活跃等及红系“核老质幼”现象;儿童易因生长快、喂养不当缺铁,孕妇因需求大易缺铁需监测和补充,老年人因胃肠功能减退等易缺铁需排查疾病
一、临床表现方面
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皮肤黏膜苍白,这是由于贫血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皮肤、黏膜供血不足而呈现苍白表现,尤其以面色、甲床、睑结膜等部位较为明显;还可能有乏力、易疲倦、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这是因为机体缺氧,影响各器官的正常功能,进而出现相应的不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与缺铁影响了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代谢有关;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期间出现经量变化等情况,因为月经失血可能加重缺铁状态。
二、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Hb是反映贫血的重要指标,缺铁性贫血时Hb会降低,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红细胞计数也会相应减少。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这是因为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体积变小,内含血红蛋白减少。
2.铁代谢相关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降低,通常<8.95μmol/L。血清铁是指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缺铁时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减少。
总铁结合力(TIBC):TIBC升高,正常男性约50~77μmol/L,女性约54~77μmol/L。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缺铁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导致TIBC升高。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铁的储存形式,血清铁蛋白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血清铁蛋白<12μg/L。因为缺铁时体内储存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转铁蛋白饱和度(TS):TS降低,TS=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正常范围约15%~50%,缺铁性贫血时TS<15%。
三、骨髓象检查方面
骨髓涂片检查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早幼红、中幼红比例增高,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少,染色偏蓝,呈“核老质幼”现象,这是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典型表现,反映了红细胞系在缺铁状态下的代偿性增生情况。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如果存在挑食、喂养不当等情况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家长需注意保证儿童饮食中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一旦怀疑儿童有缺铁性贫血,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因为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
孕妇:孕妇由于自身需要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孕妇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及铁代谢相关指标,在饮食上要适当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但要注意孕妇使用铁剂的安全性,避免对胎儿和孕妇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减退,影响铁的吸收,同时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时,除了关注贫血相关表现外,还需要积极排查是否存在胃肠道肿瘤等慢性疾病导致慢性失血等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