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铁性贫血怎么调理
改善缺铁性贫血需从饮食、生活方式、定期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方面着手。饮食上要增加富含铁食物摄入,保证维生素摄取;生活方式要合理安排作息、适当运动;定期进行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检查;婴儿期母亲要保证铁摄入,婴儿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幼儿及学龄儿童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治疗相关疾病。
一、饮食调理
1.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动物性食物:红肉(如牛肉、猪肉)是铁的良好来源,每100克红肉中含铁量较高,且为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高。例如,每100克牛肉约含铁2.8毫克。动物肝脏也是优质的含铁食物,像猪肝,每100克含铁量可达22.6毫克,一周可适当食用1-2次,每次50克左右。此外,蛋黄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铁,每100克蛋黄含铁7毫克左右,但要注意适量,因为蛋黄中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
植物性食物:豆类中的黑豆、红豆等含铁量不错,每100克黑豆含铁7毫克左右。绿叶蔬菜如菠菜,每100克含铁约2.9毫克,但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低,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起食用,以促进铁的吸收,比如吃菠菜时搭配橙子,橙子中的维生素C能提高铁的吸收率。
2.保证维生素摄入:
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孩子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草莓等,橙子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33毫克,猕猴桃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62毫克,每天保证摄入1-2个水果。维生素B族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等有重要作用,全谷类食物、坚果等富含维生素B族,可适当给孩子食用全谷类面包、核桃等。
二、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安排作息: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各项机能的恢复。学龄期儿童每天应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前儿童需要11-13小时的睡眠,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晚上尽量在9点前入睡,白天可安排适当的午休,以促进身体对铁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利用。
2.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进行一些如爬行、蹒跚学步等活动,稍大些的孩子可以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孩子过度疲劳。运动还能提高孩子的食欲,有助于从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来改善缺铁性贫血。
三、定期监测
1.血常规检查:
定期带孩子进行血常规检查,一般建议1-3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通过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来监测孩子缺铁性贫血的改善情况。例如,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能直观反映孩子贫血的纠正程度,如果血红蛋白浓度逐渐上升,说明调理措施可能有效;如果没有改善甚至下降,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2.铁代谢指标检查:
同时,还可以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等铁代谢指标。血清铁反映了体内铁的储存情况,铁蛋白是铁的储存形式,通过检测这些指标能更准确地了解孩子体内铁的状况。一般在开始调理后1个月左右复查铁代谢指标,根据指标结果调整饮食或其他调理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期:
对于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的饮食会间接影响婴儿的铁摄入情况。母亲应保证自身饮食中铁的充足摄入,以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足够的铁。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粉。同时,婴儿在4-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但要注意辅食添加的顺序和量,避免引起婴儿消化不良。
2.幼儿及学龄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如果孩子有慢性疾病等情况,如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要及时治疗相关疾病。例如,肠道寄生虫感染会导致铁丢失增加,从而加重缺铁性贫血,所以要定期检查孩子是否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并及时进行驱虫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