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诊断金标准
骨髓铁染色是缺铁性贫血诊断金标准,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各有意义,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需分别关注其喂养、月经、基础疾病等不同情况来综合判断
一、骨髓铁染色——缺铁性贫血诊断金标准
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细胞外铁主要储存在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中,细胞内铁是指存在于幼红细胞内的铁,称为铁粒幼细胞。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和铁粒幼细胞数减少。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标本进行铁染色检查,可直观地反映体内铁储备情况,从而明确是否存在缺铁及缺铁性贫血。
二、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及意义
(一)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是体内铁储备的指标,其水平降低是缺铁性贫血较早出现的重要指标。血清铁蛋白正常值:男性约30~400μg/L,女性约15~200μg/L,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常低于12μg/L。但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也可导致血清铁蛋白升高,此时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血清铁蛋白正常范围不同,婴儿及儿童正常范围相对较宽,在评估儿童缺铁性贫血时需依据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若儿童血清铁蛋白降低,结合临床表现等要高度警惕缺铁性贫血可能。
(二)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这些指标变化有助于诊断缺铁性贫血。但感染、肝病等疾病也可能影响这些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在女性中,月经失血等因素可能影响血清铁等指标,需考虑其生理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对于有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肾病等,其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等指标的变化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要注意区分是基础疾病影响还是缺铁性贫血导致。
(三)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见于缺铁性贫血和铅中毒等。当铁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导致红细胞游离原卟啉积聚,其升高程度与缺铁程度相关。但一些慢性病也可能出现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鉴别。对于长期接触铅等有害物质的人群,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需警惕铅中毒可能,同时也要考虑是否合并缺铁性贫血,要详细询问职业史、接触史等情况来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若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等表现,怀疑缺铁性贫血时,除了进行上述实验室检查外,还需关注其喂养情况,如婴儿是否纯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添加辅食是否及时合理等。由于儿童骨髓铁染色相对操作有一定难度,更多依赖血清铁蛋白、血常规等检查,但血清铁蛋白在感染等情况下可能出现波动,所以要综合多项指标判断,同时儿童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注意安抚,减少其恐惧心理,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二)女性
育龄期女性由于月经失血,较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诊断时除了依据上述检查外,要详细询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量、月经周期等。妊娠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也易出现缺铁性贫血,需加强铁储备相关指标的监测,如血清铁蛋白等,在评估时要考虑妊娠这一特殊生理状态对铁代谢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缺铁性贫血,保障母婴健康。
(三)老年人
老年人常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情况,且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慢性肾病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铁的摄入、吸收和利用,在诊断缺铁性贫血时,除了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外,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状况、营养状况等。例如,老年人若合并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可能导致慢性失血,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铁代谢的影响,准确诊断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