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血浆葡萄糖水平检测是低血糖诊断关键指标,成人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诊断标准为有症状时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浓度<2.8mmol/L,无症状时<2.8mmol/L也可诊断,儿童低血糖诊断标准因年龄而异,长期饮酒、有内分泌疾病病史者易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且有症状或无症状均可诊断低血糖。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低血糖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儿童中枢症状更突出,老年易有无症状性低血糖,长期熬夜等人群风险高,有严重低血糖病史者需更注意监测预防。
一、血浆葡萄糖水平检测是低血糖诊断的关键指标
1.成人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诊断标准:具有低血糖相关症状时,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浓度<2.8mmol/L;无论是否有症状,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浓度<2.8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值≤3.9mmol/L且有低血糖相关症状,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相对更严格,即使血糖未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但有症状时也应考虑低血糖可能。
年龄因素:儿童的低血糖诊断标准与成人有所不同,婴儿和儿童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2.2mmol/L,而较大儿童(5-10岁)低血糖诊断标准为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2.8mmol/L。这是因为儿童的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婴儿和小年龄儿童的糖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弱,所以低血糖的诊断阈值更低。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的人群,由于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异生等代谢过程,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这类人群在检测血糖时,更应密切关注血糖变化,一旦出现疑似低血糖症状,应及时检测血糖以明确是否为低血糖。
病史:有胰岛素瘤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患者,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在诊断低血糖时,除了检测血糖外,还需要结合病史、胰岛素-血糖比值等进一步明确病因。例如胰岛素瘤患者,往往会出现空腹低血糖,且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血糖比值异常升高。
2.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诊断标准:血糖≤3.9mmol/L且伴有低血糖症状可诊断为低血糖;无低血糖症状时,血糖≤3.9mmol/L也可诊断为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血糖调节机制异常,或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促泌剂等)过程中,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未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但只要有低血糖相关症状或者血糖≤3.9mmol/L,都应考虑低血糖的可能。
二、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低血糖情况
1.低血糖常见症状: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低血糖时都可能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还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对于儿童来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低血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更早更明显。例如婴儿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暂停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需要密切监测血糖。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不明显,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减退,所以老年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时,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不仅要关注有症状的低血糖,还要警惕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身体的代谢状态不稳定,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在出现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以排除低血糖可能。
病史相关:有过严重低血糖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注意血糖的监测和低血糖的预防,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