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什么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引发的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是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致红细胞破坏,临床表现分一般表现、急性型和慢性型,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及抗人球蛋白试验等,诊断需结合多方面并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治疗包括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不同人群有特点,需个性化诊疗
一、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是温抗体(最常见的是IgG,作用温度37℃)或冷抗体(主要是IgM,作用温度0-20℃)等。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或通过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和C3b受体,使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内被吞噬破坏;也可在血管内直接发生溶血。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因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活动耐力下降;成人患者也会有类似表现,如活动后心悸、气短等。女性与男性在发病率上无绝对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发病诱因可能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可能诱发免疫异常的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等)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易罹患。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尤其是病毒感染后,起病急骤,可有寒战、高热、腰背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烦躁甚至昏迷。
慢性型:多见于成人,起病缓慢,常见症状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贫血程度不一,轻度贫血者可能仅有面色稍苍白,重度贫血者面色苍白明显,黄疸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脾大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这是因为骨髓代偿性增生以补充被破坏的红细胞。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不同,儿童有其特定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成人也有相应范围,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贫血情况。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是诊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表明红细胞表面有自身抗体吸附;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自身抗体,阳性结果对诊断也有帮助。不同年龄人群的试验结果判读标准基本一致,但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是Coombs试验阳性)等进行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病史、用药史、感染史等,综合判断。
2.鉴别诊断
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鉴别: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多有家族史,发病年龄较早,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有特定的红细胞形态改变等特征性表现,Coombs试验阴性;地中海贫血则有特定的珠蛋白基因异常等表现。与其他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鉴别,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可通过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等相关检查进行区分。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存在感染,应有效控制感染;停用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药物等。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的药物。
3.其他治疗
严重贫血者可考虑输血治疗,但输血可能会带来一些免疫反应等风险,需谨慎评估。脾切除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如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等情况,但手术也有一定风险,需综合患者病情等因素决定。
总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一种需要综合评估、规范诊断和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不同人群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