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铁性贫血有何危害
长期缺铁性贫血对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有不良影响,如血液系统中红细胞等指标异常、携氧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削弱易致感染;消化系统出现食欲减退等症状;心血管系统致心脏负担加重、结构和功能改变;神经系统影响认知、情绪等功能。
一、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身体的氧气供应。从科学研究来看,多项血液学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会持续降低,红细胞形态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减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等,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反映了贫血对血液系统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可能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因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长代谢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而贫血状态下无法满足。女性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会使月经周期紊乱等血液系统相关的生理改变,因为铁元素参与了造血过程以及体内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缺铁会干扰正常的血液生理功能。
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铁是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发挥所必需的元素,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研究发现,缺铁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等。在儿童群体中,长期缺铁性贫血会使儿童更容易遭受感染,因为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后,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的侵袭,导致反复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对于女性而言,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使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发生感染,因为缺铁影响了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免疫相关物质的合成等。在老年人中,长期缺铁性贫血会进一步降低其本来就相对较弱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长期缺铁性贫血可引起消化系统的一系列改变。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从机制上看,缺铁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功能,导致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例如,缺铁可能使胃肠道黏膜细胞更新减慢,影响消化酶的分泌等。儿童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取,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的进一步加重。女性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进而影响营养状态,而老年人长期缺铁性贫血导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就有所减退,再加上贫血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消化功能紊乱的程度。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缺铁性贫血会使心脏为了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而代偿性加快跳动,长期如此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心脏扩大等情况,严重时可发展为贫血性心脏病。儿童长期缺铁性贫血时,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运输氧气,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对其未来的心血管健康埋下隐患。女性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在生理期等情况下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风险。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长期缺铁性贫血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更为显著,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五、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铁元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儿童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出现认知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为铁参与了神经递质的合成等过程,缺铁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女性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人长期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加重认知功能减退等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的代偿能力下降,贫血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更容易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