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有遗传吗
溶血性贫血部分类型具遗传性,如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等呈不同遗传方式;而自身免疫性、感染相关、药物性、化学物质中毒、大面积烧伤等致溶血性贫血非遗传因素引起,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可进行遗传咨询等,非遗传性者需针对病因治疗并避诱发因素,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类型及机制
1.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发病机制是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正常红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及膜蛋白组成,膜蛋白的突变使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泵活动增强以维持细胞内外钠钾平衡,消耗大量能量,最终使红细胞逐渐变成球形,变形性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时易被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家族中常有类似患者。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呈椭圆形等异常形态,影响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在微循环中的通过能力,从而发生溶血,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红细胞酶缺陷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常见的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其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该染色体上的G-6-PD基因异常则发病;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需两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均异常才发病,多为携带者。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等诱因下,可引发急性血管内溶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由于编码丙酮酸激酶的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能量产生不足,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容易发生溶血,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一定概率发病,男女发病概率无明显差异。
3.血红蛋白病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使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点突变等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地中海贫血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例如在东南亚、地中海地区及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家族中若有地中海贫血患者,其子女有一定的遗传风险。
二、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情况
还有很多溶血性贫血是由非遗传因素引起的,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这种情况与遗传无关,多是后天环境、感染等因素诱发免疫系统异常所致;感染相关的溶血性贫血,如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或直接损伤红细胞导致溶血,也与遗传无关;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后,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溶血,同样与遗传无关;化学物质中毒、大面积烧伤等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也均是由外界因素引起,不具有遗传性。
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家族成员,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遗传风险。对于患有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对于G-6-PD缺乏症患者要避免食用蚕豆及接触氧化性药物等。在照顾特殊人群时,如儿童患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要更加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相关血液指标监测,因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女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要加强监测,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溶血相关的生理负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