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怎么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及其他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预后与病情等有关且需长期随访复查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黄疸、脾大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红细胞表面有自身抗体,间接Coombs试验可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自身抗体。此外,还需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等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疾病。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
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自身抗体对红细胞的破坏。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减少抗体产生。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满月脸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二)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复发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其通过抑制DNA合成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免疫抑制剂也有一定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三)脾切除治疗
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需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或存在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患者。脾是破坏自身抗体包被红细胞的主要场所,脾切除后可减少红细胞的破坏。但脾切除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尤其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需在术后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四)其他治疗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可考虑输血治疗,但输血可能会加重溶血反应,需谨慎使用。此外,还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的破坏。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导致生长迟缓,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更需谨慎,因其对儿童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可能更为明显,用药期间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二)老年患者
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权衡其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更谨慎评估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出现贫血加重的情况,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需关注月经情况。同时,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考虑对月经周期等的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月经紊乱等,需与患者充分沟通。
(四)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输血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输血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对于有肝胆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因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身可能会影响肝胆功能,同时药物也可能对其产生进一步影响。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预后及随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缓解,但易复发。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血常规、Coombs试验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有无贫血加重、黄疸复发等情况,同时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