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危害和症状分别有哪些
低血糖有诸多危害与症状,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轻中重度影响不同)、心血管系统(致心率血压变化诱发相关疾病)、其他器官(影响肝、肾等功能);症状有自主神经症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和中枢神经症状(轻重度表现不同)
一、低血糖的危害
1.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但一般对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相对较轻。然而,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本身存在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轻度低血糖可能诱发或加重神经系统的缺血缺氧情况,因为神经系统对血糖变化较为敏感,低血糖时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轻度的能量缺乏就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神经传导等过程。
中重度低血糖:若低血糖持续得不到纠正,会导致大脑细胞功能受损加重。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嗜睡等。长期反复的严重低血糖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影响认知功能、记忆力、智力等,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正常发育,因为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对血糖波动更为敏感,长期低血糖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影响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正常构建。对于老年人,本身脑功能有一定退化,低血糖更易导致脑功能进一步衰退,出现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低血糖时,机体为了应对能量不足,会释放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于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这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引发心肌梗死。因为心率加快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血管事件。对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本身就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等,低血糖时的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不稳定状态。
3.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低血糖还可能影响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低血糖时肝脏的糖异生等功能会受到影响,长期反复低血糖可能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调节。肾脏方面,低血糖导致的机体应激状态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等。
二、低血糖的症状
1.自主神经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这是由于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患者可自觉心跳明显加快且有力;手抖,多为双手震颤,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肌肉震颤;出汗,以冷汗为主,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分泌增加;饥饿感明显,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下丘脑的饥饿中枢,引起强烈的饥饿感觉。这些症状在血糖轻度降低时较为常见,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如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后,血糖下降速度过快时容易出现。
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感觉异常,如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这是因为低血糖影响神经传导,导致神经感觉功能异常;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是由于低血糖刺激胃肠道的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的改变。
2.中枢神经症状
轻度中枢神经受影响:可出现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躁动、易怒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原本能够正常进行的工作或学习,会因为低血糖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对于老年人,可能会表现为反应迟缓,走路不稳等情况,因为中枢神经功能受影响后,对身体的协调控制能力下降。
重度中枢神经受影响: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当低血糖进一步加重,大脑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时,就会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肢体不自主的抽动、牙关紧闭等;最终可陷入昏迷状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会因脑功能不可逆损伤而导致死亡。儿童发生重度低血糖时,昏迷的风险更高,且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昏迷后恢复的难度相对较大,对脑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