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诊断包括铁缺乏实验室诊断(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等指标异常提示铁缺乏)和血象诊断(外周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红系增生为主伴“核老质幼”现象),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诊断需考虑各自年龄、生理等因素及相关影响,综合各项指标与临床情况诊断缺铁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铁缺乏的实验室诊断
1.血清铁蛋白(SF):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正常成年男性SF为30~400μg/L,成年女性为15~200μg/L,小于15μg/L提示铁缺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婴幼儿的SF参考值会因年龄阶段有所不同,例如6个月-5岁儿童SF正常范围约为10~100μg/L,其降低同样提示铁储备不足。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当铁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导致FEP升高,FEP>0.9μmol/L(全血)提示红细胞内缺铁。
3.血清铁(SI):血清铁降低,正常范围男性为11~30μmol/L,女性为9~27μmol/L,SI<10.7μmol/L提示缺铁。
4.总铁结合力(TIBC):TIBC增高,正常范围男性为50~77μmol/L,女性为54~77μmol/L,TIBC>64.4μmol/L提示缺铁。转铁蛋白饱和度(TS)=SI/TIBC×100%,TS<15%有诊断意义。
(二)缺铁性贫血的血象诊断
1.外周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不同年龄人群的血象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差异,例如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大,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表现。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质幼”现象。
二、特殊人群缺铁性贫血诊断的考虑
(一)婴幼儿
1.年龄因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缺铁、人工喂养中奶粉铁含量不足等情况),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诊断时除了依据上述一般的实验室指标外,还需结合喂养史等情况。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如果本身存在缺铁性贫血,那么婴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增加,需要密切监测婴儿的SF、血红蛋白等指标。
2.临床表现: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时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在诊断中要综合这些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
(二)孕妇
1.生理因素: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胎儿生长发育需要等原因,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孕妇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诊断时除了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考虑孕妇的妊娠阶段等因素。例如孕中晚期的孕妇,对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更要关注其铁代谢指标。
2.特殊影响:孕妇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在诊断时要全面评估,除了关注孕妇自身的铁代谢指标和血象外,还需考虑胎儿的情况相关的监测指标间接地辅助诊断。
(三)老年人
1.生理变化: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铁的吸收减少,同时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肿瘤等)导致慢性失血,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在诊断时,除了常规检查外,要详细询问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史、饮食情况等。例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老年人,要考虑慢性失血导致缺铁的可能,在评估铁代谢指标时要综合其整体健康状况。
2.与其他疾病的关系: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铁代谢指标的判断,在诊断缺铁性贫血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对铁代谢的干扰,全面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与临床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