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病
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具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等特征,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有关,有贫血、出血、感染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重度全血细胞减少等,依1987年标准诊断,可通过免疫抑制、促造血治疗,预后差但积极治疗可改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一、定义
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其特征是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是发病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出现障碍,导致无法正常产生足够的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例如,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表面某些标志物表达异常,影响其正常功能。
2.免疫异常: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起关键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Th1、Th17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亢进,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如干扰素-γ等,这些炎症因子会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患者体内γ干扰素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骨髓造血抑制程度呈正相关。
3.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等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起着支持作用。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功能受损,分泌的促造血因子减少,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三、临床表现
1.贫血: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导致上述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因身体代偿能力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
2.出血: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原因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时,止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感染:患者易发生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特点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更易扩散且症状可能不典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低于15×10/L。
2.骨髓穿刺: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系明显减少。
3.骨髓活检:可见骨髓脂肪化,造血组织减少,造血细胞与脂肪细胞比例降低。
五、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修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需具备以下条件:
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若<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2.外周血需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两项: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血小板<20×10/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0×10/L。
六、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来恢复骨髓造血功能。
2.促造血治疗:可使用雄激素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雄激素能促进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促进红细胞生成。
七、预后
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较差,未经治疗的患者多在数月至一年内死亡。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积极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年轻患者相对预后可能较好,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等因素,预后相对较差。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