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铁缺乏的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儿童及成人挑食偏食或饮食结构单一、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及胃肠道手术、长期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失血、女性月经过多、其他慢性失血及血液透析等导致铁丢失)
铁缺乏的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儿童及成人挑食偏食或饮食结构单一、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及胃肠道手术、长期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失血、女性月经过多、其他慢性失血及血液透析等导致铁丢失)
一、铁摄入不足
1.饮食因素:
婴幼儿时期:婴儿出生时从母体获得一定量的铁,但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6个月后单纯以乳类为主食,就易导致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含量相对较低,每升母乳含铁量约1-2mg,且吸收率仅为10%左右,若不能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儿童及成人:儿童挑食、偏食,如不爱吃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成人长期节食、饮食结构单一,如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铁强化食品或富含铁的食物,都可能造成铁摄入不足。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较高,可达15%-35%,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较低,仅为1%-7%。
2.特殊生理阶段:
妊娠期女性: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孕期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自身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就容易发生缺铁。孕妇每天需要的铁量约为非孕期的2-3倍,若孕期饮食中缺乏肉类、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就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分泌乳汁会消耗一定量的铁,若哺乳期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会引起铁缺乏。
二、铁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
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减少,而胃酸是促进铁吸收的重要因素,胃酸缺乏会导致铁的吸收障碍;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病变,影响铁的正常吸收过程,使铁的吸收率降低。
胃肠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术等,术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铁的吸收。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通过肠道,缩短了铁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时间,导致铁吸收减少;胃肠吻合术后,可能出现肠道吸收面积减小或吸收功能紊乱等情况,进而影响铁的吸收。
2.其他因素: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会使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因为胃酸可以将食物中的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胃酸分泌减少会阻碍这一过程。
三、铁丢失过多
1.慢性失血:
消化道失血:如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失血。消化道溃疡患者长期少量出血,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中的铁流失,若失血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面持续少量出血,每月失血量虽少,但长期积累可造成铁缺乏。
女性月经过多:正常女性月经量一般为20-60ml,若月经量过多,每次超过80ml,就会导致铁丢失增加。如子宫肌瘤患者,常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
其他慢性失血:如反复鼻出血、咯血等,也会导致铁丢失。例如,支气管扩张患者反复咯血,每次咯血会丢失一定量的铁,长期积累可造成缺铁。
2.其他原因:
血液透析: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透析过程中红细胞破坏等原因,会导致铁丢失增加。血液透析时,红细胞与透析膜接触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其中的铁丢失,若不及时补充铁剂,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