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饿就低血糖
低血糖指成年人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一饿就低血糖与生理因素(能量储备不足、胰岛素分泌异常)、饮食因素(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进食不规律)、疾病因素(内分泌疾病如胰岛素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有关,出现症状可及时吃含糖食物缓解,可通过调整饮食(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规律进食)、针对疾病预防(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关注特殊人群)来预防。
一、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当一饿就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生理因素影响
1.能量储备不足:对于一些体质较弱、进食量少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身体内的肝糖原等能量储备相对较少。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如果饮食摄入不均衡,容易在饥饿时出现血糖快速下降。老年人的肝糖原储备功能有所减退,当饥饿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糖降低。
2.胰岛素分泌异常:部分人群存在胰岛素分泌调节的轻微异常情况。例如,一些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现象。在正常进食后,胰岛素分泌能较好控制血糖,但当饥饿时,原本延迟分泌的胰岛素相对过多,就会导致血糖下降,引发低血糖症状。
二、一饿就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一)饮食因素
1.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长期节食、挑食或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低的人群,在饥饿状态下,身体缺乏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比如一些为了减肥而过度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人群,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远低于身体正常所需量,当饥饿时,血糖很容易降低。
2.进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后又长时间不进食,或者工作忙碌导致吃饭时间不固定的人群,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节律被打乱。例如,长时间未进食后,胃肠道内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及时提供能量,血糖就会快速下降。
(二)疾病因素
1.内分泌疾病
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肿瘤会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导致血糖持续降低。患者常常会在饥饿或空腹时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进食后症状可缓解。通过检测血液中胰岛素、C肽等指标以及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不足,会影响糖异生等过程,导致血糖降低。患者除了一饿就低血糖外,还可能伴有乏力、血压降低、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
2.消化系统疾病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切除过多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空速度。食物快速进入肠道,导致葡萄糖吸收过快,随后又因为排空过快使血糖快速下降,从而容易在饥饿时出现低血糖。
三、一饿就低血糖的应对与预防
(一)及时应对措施
当出现一饿就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提升血糖。可以快速食用一些含糖的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一般在食用后15-20分钟左右,低血糖症状会得到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二)预防措施
1.调整饮食
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50%-65%左右。选择富含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
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可以少食多餐,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一些小零食,如无糖酸奶、坚果等,以维持血糖水平。
2.针对疾病的预防
对于患有胰岛素瘤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定期监测血糖等相关指标。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调整,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选择易消化、吸收缓慢的食物,并定期复查,监测血糖变化。
老年人和儿童要特别关注血糖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要保证其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因营养不良等导致一饿就低血糖。同时,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调整降糖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