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和低血糖有什么区别
贫血与低血糖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病因多样,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等多系统症状,靠血常规等诊断,依病因治疗;低血糖是成年人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病因有糖摄入不足等,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靠血糖测定诊断,轻者补糖重者注射葡萄糖,依病因处理。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其病因多样,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缺乏造血原料,如缺铁性贫血是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影响DNA合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可由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等多种原因导致红细胞过度破坏)、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失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不同年龄人群贫血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挑食等导致营养性贫血,育龄女性可能因月经过多等失血因素引发贫血,老年人则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导致贫血。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其常见病因有糖摄入不足(如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糖消耗过多(如剧烈运动、重度感染等)、糖生成不足(如肝源性低血糖,常见于严重肝病患者,肝脏糖原合成和分解功能障碍;内分泌性低血糖,如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导致升糖激素分泌不足)。不同性别在低血糖发生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表现,比如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因激素变化等影响血糖水平,生活方式上,长期节食减肥人群易出现糖摄入不足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若降糖药物使用不当也易发生低血糖。
临床表现
贫血: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这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可见苍白;还可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等全身症状,是由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加快加深等代偿表现;消化系统可有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等;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不同类型贫血的具体表现有差异,如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有黄疸等表现。
低血糖: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强烈等,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初期可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等,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不同年龄人群低血糖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低血糖时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易激惹等表现,老年人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且老年人低血糖危险性更高,更易导致严重后果。
诊断方法
贫血:主要通过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性别正常血红蛋白值有差异,如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可诊断为贫血;还可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贫血的具体类型,如骨髓穿刺可观察骨髓造血情况,协助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导致的贫血。
低血糖:主要依据血糖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是诊断低血糖的主要依据,血糖<2.8mmol/L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可诊断为低血糖;同时还可结合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后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结合血糖测定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贫血: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缺铁性贫血主要是补充铁剂,同时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或叶酸;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用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溶血性贫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脾切除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贫血治疗时要注意营养的合理补充和药物的合适剂量选择,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低血糖:轻者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重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对于因药物导致的低血糖,需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低血糖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应及时处理,且要注意预防再次发生低血糖,调整用药时需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