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治疗需遵循多原则,首先要详细排查并针对性去除病因;口服铁剂为首选,餐后服且可配维C,不能口服或无效者用注射铁剂,补充铁剂不仅要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还需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补充储存铁;患者要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食物摄入并合理搭配;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保证饮食均衡等,孕妇要注重营养补充等,老年人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等。
1.去除病因
详细排查:首先要积极查找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这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例如,对于育龄期女性要排查是否有月经过多的情况,可通过询问月经史、进行妇科检查等方式;对于儿童要排查是否存在挑食、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情况,肠道寄生虫感染可通过粪便检查等手段发现,挑食则需要了解儿童的饮食习惯等。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病因可能不同,像长期素食者可能因铁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而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能因铁吸收障碍引发该病。
针对性处理: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处理,若为月经过多导致,可能需要妇科干预调整月经情况;若为肠道寄生虫感染,需进行驱虫治疗等。去除病因能从根本上阻止缺铁性贫血的进一步发展。
2.补充铁剂
铁剂选择: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等。口服铁剂便于患者使用,且相对安全。不过不同个体对铁剂的耐受性和吸收情况可能不同,比如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铁剂服用注意事项:一般建议在餐后服用铁剂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可搭配维生素C服用,因为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但要注意避免同时饮用咖啡、浓茶等,因为咖啡和浓茶中的某些成分会抑制铁的吸收。对于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注射铁剂,如蔗糖铁等,但注射铁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要由专业医生操作。
3.纠正缺铁状态
血红蛋白恢复:在补充铁剂后,血红蛋白会逐渐上升,一般在服用铁剂后1周左右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2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约2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但即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仍需要继续补充铁剂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补充储存铁,防止复发。不同年龄人群恢复的速度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相对可能恢复较快,但也需要遵循足够疗程补充铁剂的原则。
储存铁补充:补充铁剂不仅要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更重要的是补充体内的储存铁。可以通过检测血清铁蛋白等指标来评估储存铁的情况,血清铁蛋白是反映储存铁的敏感指标,当血清铁蛋白恢复正常时,提示储存铁已补充充足。
4.饮食调整
增加铁摄入: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富含铁的食物有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例如,每100克瘦肉中含铁量较高,动物肝脏更是铁的良好来源。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饮食选择上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儿童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养成挑食习惯;育龄期女性在关注铁摄入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体营养的均衡。
合理饮食搭配:在增加铁摄入的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促进铁的吸收。如前面提到的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一起食用,以提高铁的吸收率。同时,要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时摄入过多。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缺铁性贫血时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全面和均衡,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在选择铁剂时要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剂型或成分,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铁剂进行补充。同时,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血常规等,观察治疗效果和有无不良反应。
孕妇:孕妇发生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因为孕妇不仅自身需要铁来维持生理需求,还要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铁。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去除病因、补充铁剂等措施外,要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补充,保证摄入足够的铁和其他营养素。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因为孕妇缺铁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治疗和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时,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铁代谢的影响,如一些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在治疗时,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补充铁剂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胃肠道反应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铁剂相关的胃肠道不适。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