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是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通过不同机制致红细胞破坏;分类有温抗体型(最适反应温度37℃,分特发性和继发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无明显绝对差异,长期不良环境等人群易发病,有自身免疫病病史者高危)和冷抗体型(分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寒冷地区可能多见,儿童易在寒冷环境发病,有病毒感染病史者潜在高危);临床表现有贫血相关症状及溶血相关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溶血相关检查、自身抗体检测;治疗原则为针对原发病、免疫抑制及其他治疗如脾切除等,不同人群在该病各方面有特点,需个体化医疗管理。
一、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是IgG、IgM或IgA等类型。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IgG抗体可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使红细胞膜穿孔破裂而溶血;或者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
二、分类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抗体最适反应温度为37℃,约占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2/3。可分为特发性(原因不明)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儿童中,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诱发,需特别关注儿童的感染情况及自身免疫状态。女性与男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女性,可能影响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性别分布。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密切监测自身免疫状态。
2.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又可分为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冷凝集素综合征的抗体为IgM,在低温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凝集,当温度升高至37℃时,补体被激活导致溶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抗体为IgG,具有双相溶血素特性,即低温时结合于红细胞,当温度升高到37℃时,补体被激活引发溶血。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在寒冷地区可能相对多见,因为寒冷刺激易诱发冷抗体相关的溶血反应。儿童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在寒冷环境中发病,需注意儿童的保暖。女性和男性发病无显著特定差异,但在一些寒冷职业环境中的人群需格外注意防护。有病毒感染病史等人群可能是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潜在高危人群,需警惕感染后引发的冷抗体相关溶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表现略有差异,温抗体型通常起病较缓慢,贫血症状相对隐匿;冷抗体型在遇冷后可迅速出现溶血发作,表现为肢端、耳郭、鼻尖等部位发绀、冰冷,加温后可缓解。
2.溶血相关表现:可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尤其是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脾脏肿大较为常见。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
自身抗体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温抗体型多为IgG和(或)C3型阳性,冷抗体型冷凝集素综合征为IgM型阳性,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为IgG型阳性。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继发性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治疗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
2.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3.其他治疗:如脾切除等,适用于某些符合脾切除指征的患者。
总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因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贫血性疾病,通过明确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等多方面的了解,有助于对该病的认识和管理。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各有特点,需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医疗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