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免疫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有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预后因病情等而异;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及质的异常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例如,造血干细胞自身存在缺陷时,其增殖分化能力下降,导致血细胞生成减少。
2.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中的神经体液因素等构成造血微环境,若其出现异常,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比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某些生长因子减少,会不利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3.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在再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异常的免疫细胞会攻击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导致造血功能障碍。例如,部分再障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致炎细胞因子,参与了对造血干细胞的破坏。
三、临床表现
1.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2.出血: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鼻腔、牙龈易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的原因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其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易导致出血倾向。
3.感染:常出现发热,可伴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感染可危及生命。这是因为白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不同年龄的正常血常规指标有差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值在不同年龄段有各自的正常范围,再障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会明显偏离正常儿童的范围。
2.骨髓穿刺: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通过骨髓穿刺可以直接观察骨髓的造血情况,对诊断再障具有重要意义。
3.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骨髓活检能更直观地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和造血细胞的分布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等结果进行诊断。例如,患者有贫血、出血、感染表现,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等,可考虑再障的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通过酸溶血试验等相关检查进行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骨髓病态造血等不同表现,可与之区分。
六、治疗
1.支持治疗:包括成分输血,如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输血的指征和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在输血时需更谨慎考虑血型匹配等问题。
2.免疫抑制治疗:常用药物有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治疗再障,但在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特别谨慎。
3.促造血治疗:可使用雄激素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的耐受情况。
七、预后
再障的预后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而异。年轻患者相对预后可能较好,而老年患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以缓解病情,甚至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复发或进展为重型再障,危及生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再障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输血时要严格遵循儿科输血原则,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密切监测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在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等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药物剂量需个体化,同时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再障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谨慎,充分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其生活质量和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带来更多的感染等风险,需要在权衡利弊后进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