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查血常规能查出来吗
缺铁性贫血查血常规能提供一定提示,但不能直接确诊。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及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可提示可能患缺铁性贫血,但因地中海贫血等其他疾病也可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所以还需进一步行血清铁、铁蛋白等检查来明确,且血常规对儿童、女性、特殊生活方式及有慢性病史者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一、血常规检查中与缺铁性贫血相关的指标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
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会降低。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可考虑为贫血。但这两个指标降低只是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区分贫血的类型。例如,儿童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6-14岁儿童低于120g/L则提示可能贫血。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由于生理上有月经等失血情况,相对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降低时需考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素食者,由于从饮食中获取铁的途径相对单一,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低时要重点排查缺铁因素。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消化道溃疡等慢性失血疾病的患者,血常规出现血红蛋白降低,也需考虑缺铁性贫血导致贫血的可能。
2.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通过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来判断。MCV会低于80fl,MCH低于27pg,MCHC低于320g/L。例如,在一些长期缺铁的患者中,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可明显观察到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在缺铁性贫血时的表现基本符合上述规律,但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特点,在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可能会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需要结合年龄具体分析。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若出现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也遵循小细胞低色素性的特点。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出现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同样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的特征。有慢性疾病导致长期缺铁的患者,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也是小细胞低色素性。
二、血常规检查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
1.诊断价值
血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通过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以及红细胞形态学指标的变化,能够快速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大致类型倾向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例如,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一个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疑似贫血症状的患者,首先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发现血红蛋白降低且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就高度怀疑缺铁性贫血,然后进一步进行血清铁、铁蛋白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血常规检查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提示作用是相似的,通过血常规初步判断后再进行后续检查来确诊。女性患者若出现血常规异常提示贫血,结合其生理特点,优先考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偏食、节食的人,血常规提示贫血且红细胞形态异常时,要重点排查缺铁因素。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血常规发现贫血及红细胞形态异常,也需考虑缺铁性贫血导致的可能。
2.局限性
血常规检查不能直接确诊缺铁性贫血。因为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等。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常规也可出现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降低等类似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但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生成障碍引起的,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在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骨髓穿刺等检查来明确是缺铁性贫血还是其他类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发育的特殊性,仅依靠血常规可能不够准确,需要结合更多的检查来鉴别诊断。女性患者若同时患有其他可能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疾病,血常规检查不能区分是缺铁性贫血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生活方式健康但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也不能仅通过血常规确诊为缺铁性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若患有其他可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疾病,血常规检查也不能直接确诊为缺铁性贫血,需进一步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