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改善低血糖
为应对低血糖及相关问题,需立即补充快速起效碳水化合物并15分钟复测,调整饮食结构与进食频率,治疗相关疾病如内分泌和肝脏疾病,同时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包括儿童选合适补充方式、老年人密切监测血糖及谨慎用药、糖尿病患者遵医嘱用药并随身携带升糖食物等以维持血糖稳定。
一、立即补充碳水化合物
1.选择快速起效的碳水化合物:低血糖发生时应尽快摄入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如15-20克的含糖食品,常见的有葡萄糖片,一般含15克葡萄糖,可迅速提升血糖水平;也可以选择一杯含糖饮料,如150-200毫升的果汁(纯果汁),因为果汁中的糖分能较快被人体吸收利用来纠正低血糖。对于儿童,考虑到其生理特点,可选择5滴左右的葡萄糖滴剂,能快速补充糖分。
2.间隔15分钟复测血糖:在摄入碳水化合物后15分钟左右复测血糖,若血糖仍未上升到正常范围(一般指3.9mmol/L以上),需再次补充碳水化合物,直到血糖恢复正常水平。这是因为不同个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利用速度有差异,通过复测能准确判断补充效果。
二、调整饮食结构与进食频率
1.均衡饮食:日常饮食中要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与简单碳水化合物合理结合的食物,如全谷物面包、糙米等属于复杂碳水化合物,能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而在低血糖发作时可选择的葡萄糖等属于简单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提升血糖。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一定量的全谷物,占主食摄入量的1/3-1/2,这样可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在医生指导下精准调整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2.少食多餐: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后,可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将一天的饮食分成5-6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而少食多餐可以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比如,除了正常的三餐外,可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及睡前适当加餐,加餐选择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且消化吸收相对缓慢的食物,如一小把坚果搭配少量全麦饼干等。
三、治疗相关疾病
1.针对内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低血糖,如胰岛素瘤,这是一种胰岛β细胞肿瘤,会过度分泌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发作。对于胰岛素瘤,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胰岛素瘤的主要方法。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可能导致低血糖,此时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低血糖状况。
2.针对肝脏疾病: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一些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会影响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导致低血糖。对于肝脏疾病引起的低血糖,需要积极治疗原发肝脏疾病,同时根据患者低血糖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补充碳水化合物等。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糖原合成和储存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低血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低血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血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儿童发生低血糖时,除了按照上述方法补充碳水化合物外,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补充方式和食物。由于儿童的吞咽能力和消化系统特点,应避免选择容易导致窒息的食物,如整颗的糖果等。同时,要及时就医明确低血糖的原因,对于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管理,包括饮食调整等。
2.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的危害相对更大,且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老年人的血糖调节能力更差,血糖可能在补充后又出现波动。在饮食方面,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因进食不规律导致低血糖。同时,老年人使用降糖药物等要更加谨慎,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调整药物剂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预防和处理低血糖时要更加注意。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降糖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在日常生活中要随身携带糖果等快速升糖的食物,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时能及时补充。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例如,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胰岛素注射的时间和剂量与饮食、运动的配合,避免因三者不协调导致低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