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溶血性贫血的表现
溶血相关表现多样,包括血红蛋白下降相关的面色苍白、头晕头痛,黄疸相关的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改变;急性溶血发作时起病急,有寒战发热、心悸等表现;慢性溶血有贫血慢性过程表现及脾脏肿大;特殊人群中,新生儿黄疸更早更重,有拒奶嗜睡等表现,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且情绪易烦躁,成人影响工作效率需注意休息饮食及遵医嘱。
一、溶血相关表现
1.血红蛋白下降相关表现:
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这是因为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皮肤黏膜缺氧而呈现苍白外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甲床、口唇、睑结膜等部位苍白更为明显,婴幼儿由于皮肤较薄,更容易观察到面色苍白等表现;对于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儿童及成人,也可自觉有面色苍白、乏力等不适,这是由于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引起。
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症状,这是由于脑部缺氧,神经功能受到影响所致,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但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对缺氧更敏感,可能头痛表现相对更突出,成人则可能同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2.黄疸表现:
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多,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大量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中引起黄染。新生儿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相对较弱,发生蚕豆病溶血性贫血时黄疸出现可能更早且更明显;儿童及成人黄疸表现相对新生儿可能稍缓,但同样会有皮肤和巩膜黄染,一般先从面部开始黄染,逐渐波及全身。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色改变,如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因为大量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经过代谢后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发生改变,婴幼儿由于不会准确表达,可能通过尿布颜色变化被发现尿色异常,儿童及成人可自行察觉尿色异常。
二、不同阶段或伴随的其他表现
1.急性溶血发作时表现:
起病较急,可能在食用蚕豆或接触相关诱因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病。除上述面色苍白、黄疸、尿色改变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这是因为溶血过程中释放的物质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类似,但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密切关注。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这是由于贫血导致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以满足机体供血需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心率加快,可通过听诊发现心率异常,成人则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
2.慢性溶血相关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有贫血的慢性过程表现,如面色苍白呈轻度到中度,活动耐力下降,相比同龄人或正常状态下活动能力减弱,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容易疲劳、气喘,成人则表现为日常活动后容易出现乏力、气短等。
长期慢性溶血可能导致脾脏肿大,可通过腹部触诊发现,儿童由于腹部相对柔软,触诊发现脾脏肿大相对容易,成人则可通过B超等检查更准确发现脾脏肿大情况,脾脏肿大可能进一步影响血液细胞的破坏等,形成恶性循环。
三、特殊人群情况
1.新生儿:
新生儿发生蚕豆病溶血性贫血时,黄疸出现更早且更严重,因为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差,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时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所以对于新生儿要特别关注黄疸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黄疸迅速加重等情况要立即处理。
新生儿可能出现拒奶、嗜睡等表现,这是因为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发生蚕豆病溶血性贫血时,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如身高、体重增长可能较同龄正常儿童缓慢,因为长期贫血导致机体营养供应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所以需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等综合干预。
儿童在发病时可能因身体不适而情绪烦躁、哭闹不安,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同时要避免儿童接触蚕豆等诱因,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护,如告知学校老师儿童的病情,避免儿童在学校接触到可能的诱因物质。
3.成人:
成人发生蚕豆病溶血性贫血时,若处于工作状态,可能因乏力、头晕等表现影响工作效率,需要合理安排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加重病情。
成人在患病期间需要注意饮食,避免再次接触蚕豆及蚕豆制品等诱因,同时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因为成人虽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要严格遵守医嘱来控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