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什么原因
低血糖可由生理性、病理性、药物性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引发。生理性因素有空腹或未按时进食、剧烈运动;病理性因素包括胰岛素相关疾病(胰岛素瘤、2型糖尿病早期)、肝源性疾病(严重肝病)、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药物性因素有降糖药物使用不当(胰岛素、磺酰脲类降糖药)及其他药物(水杨酸类、普萘洛尔等);特殊人群中儿童与喂养不当、先天性代谢疾病有关,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多种疾病及药物易致低血糖,妊娠期女性因胎盘激素影响、妊娠反应易发生低血糖。
一、生理性因素
1.空腹或未按时进食:长时间未摄入食物,如过度节食、空腹运动时间过长等情况,人体血糖来源减少,而基础代谢等仍在消耗血糖,可导致低血糖。例如,正常人体空腹超过12-14小时后,若仍未进食,血糖水平可能逐渐下降引发低血糖。
2.剧烈运动:运动时身体消耗能量增加,若运动强度较大且未及时补充能量,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而血糖生成不能及时跟上,就容易出现低血糖。比如长时间高强度的长跑运动后,可能会发生低血糖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1.胰岛素相关疾病
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肿瘤或增生,会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使血糖持续被降低。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60岁人群,肿瘤持续分泌胰岛素,导致空腹或运动后容易出现低血糖发作。
2型糖尿病早期: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存在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情况,当进食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时,胰岛素分泌高峰不是在血糖高峰时,可能会在进食后3-5小时出现低血糖,这与胰岛素作用的时相异常有关。
2.肝源性疾病
严重肝病时,肝脏储存糖原和糖异生的功能受损。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糖原减少,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当机体处于空腹状态或能量消耗增加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因为肝脏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器官,其糖原储备和糖异生作用对于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维持血糖水平至关重要,肝病时这些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糖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
3.内分泌疾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等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皮质醇等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异生减少,血糖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除了低血糖表现外,还可能有乏力、低血压等其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血糖有调节作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这些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血糖的调节,容易出现低血糖。该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病因可能与垂体肿瘤、手术、放疗等有关。
三、药物性因素
1.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胰岛素:胰岛素剂量使用过大、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或注射胰岛素后运动过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低血糖。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胰岛素用量超出身体需求,或者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补充食物,就容易发生低血糖。
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如果用药剂量过大、患者饮食摄入不足或者与其他可能增强其降糖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等,都可能引发低血糖。比如同时服用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增强磺酰脲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增加低血糖风险。
2.其他药物:某些非降糖药物也可能引起低血糖,如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水杨酸类药物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抑制糖原异生,从而导致低血糖。还有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使低血糖不易被察觉,并且也可能影响血糖的调节。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低血糖可能与喂养不当有关,比如婴儿未按时喂奶,或者较大儿童挑食、节食等。另外,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也可导致儿童低血糖,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这类疾病儿童在摄入含果糖的食物后会出现低血糖等一系列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的发生可能与肝肾功能减退有关,肝脏糖异生能力下降,肾脏对胰岛素的清除减少等,使得血糖调节能力更弱。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增加,而且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时可能不能及时察觉,容易延误治疗。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在妊娠中晚期,由于胎盘分泌的激素对胰岛素有抵抗作用,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但部分孕妇可能存在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而且妊娠反应可能导致进食减少,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妊娠期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例如妊娠剧吐的孕妇,进食量明显减少,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