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引起什么疾病
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带来多方面不良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相关疾病风险增加,如易患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如心脏功能受损、血液流变学改变;消化系统相关异常,如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异食癖;神经系统相关影响,如认知和行为异常、神经传导障碍;还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受限,孕妇缺铁性贫血增加妊娠相关风险
一、免疫系统相关疾病风险增加
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铁是参与免疫细胞功能和免疫反应的重要元素,缺铁时,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减弱,淋巴细胞增殖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等。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为铁缺乏会干扰吞噬细胞的活性和杀菌过程,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体内滋生繁殖。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缺铁性贫血会严重影响其免疫系统发育,使儿童更容易反复患上感冒、肺炎等疾病;而对于老年人,也会增加其遭受感染性疾病侵袭的风险,如泌尿系统感染等。
二、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
1.心脏功能受损:长期缺铁性贫血时,机体为了代偿缺氧状态,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输送氧气,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进而发展为贫血性心脏病。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正常人群增加,提示心脏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儿童中,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其心脏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心功能储备下降;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缺铁性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2.血液流变学改变:贫血状态下,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保证组织灌注,机体通过增加心率、加快血流速度来代偿。长期缺铁性贫血会使血液黏稠度发生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虽然目前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提示缺铁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长期缺铁性贫血会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三、消化系统相关异常
1.消化功能紊乱:铁缺乏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功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诉食欲不佳,这与胃肠道黏膜病变影响消化吸收有关。儿童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消化功能长期处于紊乱状态,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对于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就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缺铁性贫血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导致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
2.异食癖:部分缺铁性贫血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纸张等。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神经精神系统的功能,导致味觉异常。但需要注意的是,异食癖本身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缺铁及其他营养物质缺乏的情况,形成不良循环。对于出现异食癖的儿童,家长需要特别关注,避免其摄入不卫生的物质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四、神经系统相关影响
1.认知和行为异常:铁是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持所必需的元素,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等。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儿童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低于正常儿童。对于成年人,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情绪改变,如烦躁、抑郁等,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老年人长期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加重认知功能衰退,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为铁代谢异常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关联。
2.神经传导障碍:铁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缺铁会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等神经功能。例如,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症状,如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在儿童中,这种神经传导障碍可能影响其运动功能的发育;对于老年人,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走、抓握等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五、其他相关影响
1.生长发育受限: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长期缺铁性贫血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铁缺乏会干扰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骨骼生长、肌肉发育等。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低于正常儿童。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这种生长发育受限可能持续存在,影响其最终的身高和身体发育状况。
2.妊娠相关风险增加:孕妇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多方面影响。对孕妇来说,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的发生风险;对胎儿而言,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因为铁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孕妇缺铁会影响胎盘的供氧和营养供应,进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