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包括铁缺乏的生化指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异常改变)、红细胞形态学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骨髓象检查(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为主、“核老质幼”现象及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以及临床特征(一般表现如乏力等、组织缺铁表现如皮肤毛发指甲改变等)
一、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铁缺乏的生化指标
1.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其正常参考值因性别等因素有所差异,成年男性一般为30~400μg/L,成年女性为15~200μg/L。当血清铁蛋白<15μg/L时,提示体内储存铁缺乏。这是因为铁蛋白是机体储存铁的形式,当储存铁减少时,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该指标能较早反映铁缺乏情况,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也有相应的正常范围参考,儿童正常参考值约为10~100μg/L,孕妇正常参考值会因孕期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高于非孕期女性。
2.血清铁(SI):血清铁反映的是血液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为11~30μmol/L,成年女性为9~27μmol/L。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降低,通常<9μmol/L,但血清铁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炎症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血清铁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在儿童中,血清铁正常参考值也有其特定范围,不同年龄段儿童略有差异,一般新生儿血清铁较高,约为18~44μmol/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3.总铁结合力(TIBC):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为50~77μmol/L,成年女性为54~77μmol/L。缺铁性贫血时TIBC升高,>64.4μmol/L,因为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导致总铁结合力升高。在特殊人群如孕妇中,由于孕期生理变化,TIBC也会有相应改变,一般会高于非孕期女性。
4.转铁蛋白饱和度(TS):转铁蛋白饱和度等于血清铁除以总铁结合力再乘以100%,正常参考值为15%~50%。缺铁性贫血时TS降低,<15%,这是因为储存铁缺乏,导致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减少,从而使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在儿童群体中,转铁蛋白饱和度也有其正常范围,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参考值不同,例如婴儿期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范围相对较宽。
(二)红细胞形态学指标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MCV为80~100fl,缺铁性贫血时MCV降低,<80f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这是由于缺铁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小。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MCV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婴儿期MCV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MCH为27~34pg,缺铁性贫血时MCH降低,<27pg,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MCHC为320~360g/L,缺铁性贫血时MCHC降低,<320g/L,提示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三)骨髓象检查
1.骨髓涂片:骨髓涂片检查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早幼红、中幼红比例增高,胞质少,着色偏蓝,呈“核老质幼”现象。这是因为缺铁时,红细胞生成受到影响,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以增加红细胞的生成量。在特殊人群如孕妇中,骨髓象可能会因孕期铁需求增加而出现相应的代偿性改变,但仍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
2.骨髓铁染色: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之一,可见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可染铁是体内储存铁的重要形式,当铁缺乏时,骨髓小粒中的可染铁会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也会减少,通过骨髓铁染色可以直观地判断体内储存铁的情况。
(四)临床特征
1.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痛、耳鸣、心悸、气短等非特异性症状,这是由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在儿童中,还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因为缺铁会影响儿童的神经发育和身体生长。例如,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可能比同龄正常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在学校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影响学习效果。
2.组织缺铁表现: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相关细胞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结构。在孕妇中,组织缺铁可能会导致胎儿铁供应不足,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所以孕妇出现组织缺铁表现时需要更加重视,及时纠正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