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怎么看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形态学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等变化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综合判断,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特点及防治,儿童因生长发育需铁多易因饮食铁摄入不足发病,孕妇因自身及胎儿需铁多易发病,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等致缺铁性贫血,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诊断与防治。
一、血常规中提示缺铁性贫血的指标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
1.指标变化: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会降低,且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更为明显。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13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120g/L,孕妇血红蛋白浓度<110g/L可考虑贫血。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正常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不同,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也有所变化,例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浓度<110g/L考虑贫血,12岁-14岁青少年血红蛋白浓度<120g/L考虑贫血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等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红细胞形态学指标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缺铁性贫血时MCV降低,正常范围成年男性约82-100fL,成年女性约82-95fL,儿童约75-100fL等。MCV降低提示红细胞体积变小,这是因为缺铁影响了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成熟障碍,体积变小。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也会降低,正常范围成年男性约27-34pg,成年女性约27-31pg,儿童约25-34pg。MCH降低反映了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同样降低,正常范围约320-360g/L。MCHC降低说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进一步体现了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情况。
(三)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1.指标变化:缺铁性贫血时RDW可升高。RDW反映了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铁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不同步,使得红细胞体积差异增大,从而RDW升高。不过,RDW升高还可见于其他一些贫血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二、其他相关检查及综合判断
(一)铁代谢相关指标
1.血清铁(SI):血清铁降低,正常成年男性约11-30μmol/L,成年女性约9-27μmol/L。血清铁是指血清中的铁含量,缺铁性贫血时,机体储存铁耗尽,导致血清铁降低。
2.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蛋白是铁的储存形式,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明显降低,正常成年男性约30-400μg/L,成年女性约15-200μg/L。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其降低提示体内铁储备不足。
3.总铁结合力(TIBC):总铁结合力升高,正常范围约50-77μmol/L。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缺铁性贫血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导致总铁结合力升高,以便更多地结合铁来满足造血需求。
(二)综合判断
要确诊缺铁性贫血,不能仅依靠血常规中的指标,还需要结合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铁代谢指标,以及临床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病史(如是否有慢性失血、饮食中铁摄入不足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若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MCV、MCH、MCHC降低,RDW升高,同时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再结合患者存在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的病史,基本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儿童出现面色萎黄、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同时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符合缺铁性贫血特点,需高度重视。儿童缺铁性贫血多与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有关,如婴儿期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等,家长应注意合理安排儿童饮食,保证铁的充足摄入。
(二)孕妇
孕妇由于自身及胎儿对铁的需求量增加,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孕妇出现缺铁性贫血时,除了会影响自身健康外,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需注意饮食中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同时定期监测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缺铁性贫血。
(三)老年人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可能与慢性疾病导致的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慢性出血等)有关。老年人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变化,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排查病因,积极纠正缺铁性贫血,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因贫血带来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