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诱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等;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造血干细胞检测等;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各环节需注意调整和监测。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anemia,S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呈现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可能有不同的潜在发病诱因。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遗传因素等先天原因导致发病,而中老年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随年龄衰退、接触环境中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时间累积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某些遗传性基因突变可能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这些突变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等过程。
性别方面:目前认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在性别上无显著的倾向性差异,但在治疗反应及预后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存在不同表现。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苯等化学毒物、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诱因。比如长期在含有苯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苯及其代谢产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频繁接受大剂量放射性检查或治疗的人群,放射性物质可损伤骨髓造血细胞,导致造血功能障碍。
病史方面: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自身免疫系统可能错误攻击骨髓造血干细胞,引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体内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波及骨髓造血系统,导致造血功能衰竭。
三、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贫血: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所致。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下降等;成人则主要以体力活动后明显的疲劳感等为突出表现。
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原因是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儿童患者在玩耍过程中可能因轻微碰撞就出现皮肤瘀斑,而成人若出现严重鼻出血且不易止住时需高度警惕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
感染:易发生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这是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特点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更易扩散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等;成人感染则可能出现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等,但由于免疫力相对儿童稍强,若出现持续高热、感染难以控制时要考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
四、诊断相关指标及意义
血常规: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是重要表现,即血红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明显降低。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白细胞计数常低于4×10/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L,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L等。通过血常规可初步怀疑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穿刺:骨髓涂片显示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这些指标对于明确骨髓造血功能状态具有关键意义,是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依据。
骨髓造血干细胞检测:可通过一些检测手段评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如造血干细胞培养等,发现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增殖分化能力下降等情况,进一步支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五、治疗相关原则
支持治疗: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支持治疗;对于血小板极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输注血小板;对于有感染的患者,积极寻找感染源并使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不同年龄患者在支持治疗时需注意剂量等的调整,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未成熟,输注血液制品时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治疗:常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通过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来恢复骨髓造血功能。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的患者,如年轻、有合适供者的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但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较高,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评估移植相关风险和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