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高脂血症是血清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升高的脂质代谢紊乱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早期多无症状,部分有黄色瘤等表现,诊断靠相关指标,危害心血管及其他器官,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及干预,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混合性高脂血症是指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均升高的一种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肝脏对脂质的代谢能力、脂蛋白脂酶的活性等会发生变化,使得脂质更容易在体内堆积,从而增加患混合性高脂血症的风险。例如,中老年人群相较于青少年,发生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概率更高。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脂质代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女性患混合性高脂血症的风险低于男性;而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患混合性高脂血症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与男性趋于接近。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品等,会导致体内脂质摄入过多,超出机体的代谢能力,引发混合性高脂血症。例如,每天大量食用炸鸡、蛋糕等食物的人群,患混合性高脂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脂质消耗减少,容易在体内堆积。比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缺乏规律运动的人群,患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可能性较大。
病史:有家族性高脂血症遗传病史的人群,由于基因缺陷等原因,自身脂质代谢存在先天性异常,患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概率远高于无家族病史的人群。另外,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的患者,也常常会合并混合性高脂血症,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过程。
三、临床表现相关特点
多数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检查时发现血脂异常。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黄色瘤(多见于眼睑周围等部位)、早发性角膜环等表现。黄色瘤是由于脂质沉积在皮肤或肌腱等部位引起的,而早发性角膜环则与脂质在角膜周围沉积有关。
四、诊断标准相关指标及意义
总胆固醇(TC):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2mmol/L,当TC≥5.2mmol/L且<6.2mmol/L时为边缘升高,≥6.2mmol/L则考虑为升高,TC升高是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一个重要指标,提示体内胆固醇水平异常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mmol/L,≥3.4mmol/L且<4.1mmol/L为边缘升高,≥4.1mmol/L则升高,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在混合性高脂血症中较为常见。
甘油三酯(TG):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7mmol/L,≥1.7mmol/L且<2.3mmol/L为边缘升高,≥2.3mmol/L则升高,TG升高也是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常见表现之一,TG升高与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异常相关。
五、危害相关方面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混合性高脂血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这会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长期的高脂血症状态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冠状动脉等血管内形成,当斑块破裂时,容易引发血栓,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长期的混合性高脂血症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影响肾脏功能,增加肾脏负担等。
六、预防及干预相关要点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倡导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500g以上的蔬菜摄入,选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食品。
增加运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应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鼓励多参加户外活动,预防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发生,因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方式习惯会对其成年后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代谢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血脂异常,但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合理调整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血脂水平,因为不合适的血脂状态可能会影响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运动不宜过于剧烈,饮食调整要兼顾营养均衡和血脂控制,同时要密切监测血脂变化,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