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对人体的危害
缺铁会对人体多系统造成危害,对血液系统可致红细胞生成受影响、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对消化系统会影响消化功能、引起异食癖等;对心血管系统可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管功能;对神经系统,儿童会影响神经发育,成人会致神经系统症状;对孕期女性会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对老年人群各系统危害更明显且耐受性差。
一、对血液系统的危害
(一)影响红细胞生成
缺铁性贫血时,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铁缺乏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使得红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研究表明,缺铁会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影响其携带氧气的能力,进而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例如,多项临床血液学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降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这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典型指标变化。
(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影响
贫血状态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因为红细胞不仅负责携氧,还参与免疫相关物质的运输等过程。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功能异常,其体内吞噬细胞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有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
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一)影响消化功能
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铁缺乏可导致胃肠道黏膜病变,使患者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例如,铁参与胃肠道黏膜细胞的代谢和更新,缺铁时胃肠道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多项临床观察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主诉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贫血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引起异食癖等特殊表现
部分缺铁性贫血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纸张等非食物物质。这是因为缺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味觉异常等情况。相关研究表明,铁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缺铁时神经递质的合成等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异食癖等异常行为。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一)增加心脏负担
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搏动来补偿组织器官的供氧不足,长期如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引发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时,可发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异常,提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随着贫血的纠正,心脏功能可逐渐改善,但长期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对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二)影响血管功能
铁缺乏还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细胞需要铁参与一些生理过程来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缺铁时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有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管内皮相关指标如一氧化氮等水平异常,提示血管功能受到不良影响。
四、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一)影响神经发育(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缺铁性贫血会严重影响神经发育。铁是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缺铁会影响神经髓鞘的形成、神经递质的合成等。儿童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情况。多项儿童神经发育相关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儿童在认知功能测试等方面的表现低于正常儿童,而且这种影响在及时纠正贫血后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因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风险。
(二)导致成人神经系统症状
成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脑部供氧不足,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脑部相关检查时,可发现脑血流灌注等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与患者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密切相关。
五、对其他系统的危害及特殊人群影响
(一)对孕期女性的影响
孕期女性发生缺铁性贫血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多方面危害。孕妇缺铁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如前面所述的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的影响会更严重,同时会增加孕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等。对胎儿而言,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缺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大量产科相关研究表明,孕期缺铁性贫血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孕期女性需要特别注意铁的补充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二)对老年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上述各系统的危害可能更为明显。例如,心血管系统方面,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贫血导致的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消化系统方面,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就有所减退,缺铁性贫血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会进一步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贫血难以纠正,形成恶性循环。而且老年人对缺铁性贫血的耐受性较差,需要更加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