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低血糖
低血糖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糖包括空腹状态下新生儿(早产儿更易发生)和正常成年人(空腹超18小时未进食易引发)以及运动因素下青少年及成年人(运动前未进食、强度大或持续时间长易致低血糖);病理性低血糖包括内分泌疾病(胰岛素瘤致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致糖代谢相关激素分泌不足)、肝脏疾病(严重肝炎致肝糖原等功能受影响、肝硬化致肝糖原储备减少及胰岛素灭活减弱)、遗传性代谢疾病(糖原累积症因先天性酶缺陷致糖原代谢障碍、半乳糖血症因酶缺乏致半乳糖蓄积影响葡萄糖生成)、其他疾病(晚期恶性肿瘤致代谢紊乱及摄入不足、慢性肾衰竭致胰岛素代谢排泄异常及营养差)。
一、生理性低血糖
1.空腹状态下
新生儿:新生儿肝糖原储存量相对较少,且生后代谢率高,若出生后喂养不及时,很容易出现低血糖。例如,早产儿由于肝脏发育更不成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足月儿更高。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小时内,血糖水平会有一个生理性的下降过程,如果不能及时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取足够的糖分来补充,就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
正常成年人:长时间未进食时,体内储存的肝糖原会逐渐被消耗,当肝糖原储备不足时,就可能引发低血糖。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空腹超过18小时未进食,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这是因为人体在空腹状态下主要依靠肝糖原分解来维持血糖水平,当肝糖原消耗到一定程度,血糖就会下降。
2.运动因素
青少年及成年人:剧烈运动时,身体消耗能量增加,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如果运动前未适当进食,或者运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容易导致低血糖。例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身体消耗大量葡萄糖,若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很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不同性别在运动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能因身体代谢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二、病理性低血糖
1.内分泌疾病
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肿瘤或增生会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导致血糖持续降低。胰岛素瘤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会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使血糖大量消耗,从而引发低血糖。这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患者常常会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饥饿感等,且症状在空腹或运动后容易发作,进食后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不足,会影响糖代谢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糖异生减少,血糖降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垂体肿瘤、手术、放疗等。患者除了低血糖外,还可能伴有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相关症状,如乏力、畏寒、低血压等。
2.肝脏疾病
严重肝炎: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严重肝炎时,肝脏合成糖原、储存糖原以及糖异生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例如,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糖原储存减少,糖异生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低血糖。严重肝炎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除了低血糖外,还会有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转氨酶升高等。
肝硬化: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肝糖原储备减少,同时肝脏对胰岛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胰岛素在体内蓄积,进一步降低血糖。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低血糖也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并发症,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3.遗传性代谢疾病
糖原累积症:这是一组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导致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不同类型的糖原累积症会影响糖原的合成、分解等不同环节,导致糖原在体内异常蓄积或缺乏,从而引起低血糖。例如,Ⅰ型糖原累积症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导致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障碍,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低血糖、肝大、酸中毒等表现,且多见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半乳糖血症:由于患者体内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等酶,使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在体内蓄积,影响葡萄糖的生成,导致低血糖。半乳糖血症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患儿摄入含半乳糖的食物后,会出现拒食、呕吐、腹泻、低血糖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白内障等严重后果。
4.其他疾病
晚期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肿瘤可能会分泌一些影响糖代谢的物质,导致机体出现代谢紊乱,容易发生低血糖。此外,肿瘤患者常常食欲不佳,摄入糖分不足,也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一般病情较为严重,除了低血糖外,还会有肿瘤本身相关的症状,如消瘦、疼痛等。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功能受损,影响胰岛素的代谢和排泄,同时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进食量减少,也容易出现低血糖。慢性肾衰竭患者除了低血糖外,还会有肾功能不全的一系列表现,如水肿、蛋白尿、贫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