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概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全球均有发生,婴幼儿、青少年、育龄期女性高发,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病因有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有一般表现和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铁代谢、骨髓象等特征,可依病史、表现、检查诊断,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可从婴幼儿期、青少年、育龄期女性等方面预防。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多种氧化酶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
二、流行病学情况
人群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发病,其中婴幼儿、青少年和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患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增加,若挑食、偏食等易导致缺铁;育龄期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也较高。
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这与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的地区,若食物中铁的生物利用率低且摄入不足,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三、病因
铁摄入不足:正常成人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取铁1-1.5mg,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女性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豆类等,易导致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中铁含量不足,且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婴儿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障碍:某些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如胃肠道手术术后、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手术术后可能导致铁的吸收面积减少;慢性腹泻会影响铁在肠道内的吸收过程;萎缩性胃炎会使胃酸分泌减少,而胃酸有助于铁的溶解和吸收,胃酸缺乏则会影响铁的吸收。
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引起的出血)、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导致)、咯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长期慢性失血会使体内铁丢失过多,当铁的丢失量超过铁的补充量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最常见的体征,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可见苍白。患者还可出现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痛、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这些是由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
组织缺铁表现:儿童和青少年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等;口腔可出现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等;指甲可出现反甲(匙状甲),表现为指甲变薄、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小于32%。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铁代谢检查:血清铁降低,通常小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小于15%。血清铁蛋白是铁的储存形式,血清铁蛋白降低是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血清铁蛋白小于12μg/L提示缺铁。
骨髓象: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如有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等病史,出现贫血相关的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检查及骨髓象的特征性改变,一般可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该病常有家族史,血清铁、铁蛋白常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慢性病性贫血,多为慢性炎症、感染、肿瘤等引起的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
七、预防措施
婴幼儿期预防: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的生物利用率较高。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肉类等。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应从出生后2个月左右开始给予铁剂预防。
青少年预防:注意均衡饮食,不挑食、偏食,保证摄入足够的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
育龄期女性预防:对于月经过多的女性,应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减少铁的丢失。在孕期和哺乳期应适当增加铁的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其他人群:老年人应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积极治疗可能导致铁丢失的疾病;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应及时治疗,以保证铁的正常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