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由先天性乳糖酶基因缺乏致婴儿出生即发病,继发性因肠道黏膜损伤致乳糖酶暂时性减少;饮食调整可选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及控制乳糖摄入总量;可补充外源性乳糖酶;婴幼儿、老年人、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婴幼儿要关注喂养及生长发育,老年人要合理选食品,儿童要均衡营养并合理用乳糖酶。
一、明确乳糖不耐受的类型
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是由于先天性乳糖酶基因缺乏导致,从婴儿出生后即发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这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体内乳糖酶活性先天不足,无法有效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若出现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可考虑在医生评估下尝试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直接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暂时性分泌减少而出现的乳糖不耐受,常见于感染性腹泻、小肠手术等情况。例如,儿童患轮状病毒肠炎后,肠道黏膜受损,乳糖酶分泌受影响,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
此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原发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儿情况适当补充乳糖酶,同时调整饮食,减少含乳糖食物的摄入。
二、饮食调整策略
1.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
乳制品选择:
低乳糖牛奶:经过乳糖酶处理或发酵制成的低乳糖牛奶,其中乳糖含量较低,适合轻度乳糖不耐受人群。例如,一些发酵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部分乳糖已被乳酸菌分解,乳糖不耐受者可少量饮用,但要注意选择不含添加剂过多的纯酸奶。
无乳糖奶粉:适用于严重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其成分更接近母乳或普通奶粉,但乳糖含量极低或无乳糖,能有效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对于婴幼儿来说,无乳糖奶粉的选择需遵循医生建议,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非乳制品替代:
植物奶:如杏仁奶、燕麦奶、豆奶等。以豆奶为例,每100毫升豆奶中乳糖含量极低,且富含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可作为乳糖不耐受人群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的替代饮品,但要注意选择正规品牌的无糖或低糖豆奶,避免摄入过多添加剂。对于儿童而言,长期饮用植物奶需注意营养均衡,可咨询营养师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2.控制乳糖摄入总量
对于轻度乳糖不耐受者,可采用少量多次摄入含乳糖食物的方法,让肠道逐渐适应。例如,每次饮用少量牛奶(如50-100毫升),分多次饮用,同时观察身体反应,逐渐增加乳糖摄入耐受量。但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这种方法需谨慎操作,密切关注婴儿的消化情况和症状变化。对于成年人,若尝试少量多次摄入含乳糖食物,要注意自身胃肠道反应,如出现明显腹胀、腹泻等不适,应及时调整饮食。
三、补充乳糖酶
1.外源性乳糖酶补充:
可选择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服用乳糖酶制剂。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乳糖酶产品,其作用是在肠道中帮助分解乳糖,使其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便于肠道吸收,从而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但不同品牌的乳糖酶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选择时可参考产品的临床研究数据或咨询医生建议。对于婴幼儿,选择乳糖酶制剂时要特别注意产品的安全性和适合年龄,应选择经过严格质量把控且适合婴儿使用的乳糖酶产品,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儿科医生的意见。
不过,外源性乳糖酶的补充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乳糖酶的剂量、服用时间与进食含乳糖食物的时间间隔等。一般建议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30分钟左右服用乳糖酶,以达到较好的分解乳糖效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是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在喂养方面,若为母乳喂养的乳糖不耐受婴儿,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中乳糖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高乳糖食物,如大量牛奶、奶油制品等,以免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加重其乳糖不耐受症状。同时,对于配方奶喂养的乳糖不耐受婴儿,要严格按照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并注意奶粉的冲调方法等细节。此外,婴幼儿出现乳糖不耐受时,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乳糖酶活性也可能降低,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在饮食上,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例如,可将牛奶改为酸奶,因为酸奶中的乳糖已部分被分解,同时酸奶还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健康。但老年人饮用酸奶时要注意选择低糖、无添加剂的产品,且不宜过量饮用,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另外,老年人若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选择替代饮品时要考虑其对血糖的影响,如选择无糖豆奶等。
3.儿童:
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对于儿童乳糖不耐受,除了饮食调整外,要注重营养的均衡补充。如果儿童因乳糖不耐受而减少乳制品摄入,可通过其他食物来补充钙、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如多吃豆制品(豆腐、豆浆等)、坚果(杏仁、腰果等)、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等)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日常活动和身体反应,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在选择乳糖酶制剂时,要确保其适合儿童使用,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