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来源有食物摄入和体内回收利用,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组织缺铁表现,诊断靠血常规、铁代谢、骨髓象检查,治疗要治基础病、补铁剂,预防需合理饮食、防治慢性失血性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铁的代谢相关情况
1.铁的来源
食物摄入:正常成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约1-1.5mg,动物性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中的铁吸收率较高,可达10%-25%;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较低,如谷物、蔬菜中的铁吸收率仅为1%-5%。
体内回收利用: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其中的铁可被重新利用,这是体内铁的重要来源之一。
2.铁的吸收与转运
吸收部位: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胃酸可使食物中的铁游离,维生素C等还原剂可使高铁还原为亚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的亚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高铁后,与转铁蛋白结合,被转运到骨髓等需铁组织,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奶粉中铁含量不足、辅食中未添加蛋黄、肉类等含铁丰富的食物,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若不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就容易出现缺铁情况。
青少年: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摄入铁不足,如挑食、偏食,常吃零食而减少了富含铁食物的摄入,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妊娠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需为胎儿提供铁,哺乳期女性铁通过乳汁丢失,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如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痔疮出血等)、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咯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体内铁储备逐渐耗竭而引发贫血。
四、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苍白是缺铁性贫血较常见的表现,这是由于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皮肤黏膜呈现苍白状态。
疲劳、乏力:患者常感疲倦、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这是因为机体缺氧,肌肉运动时能量代谢障碍所致。
2.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患者较为明显,可能与缺铁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异食癖:部分患者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纸张等异常食物,可能与缺铁导致味觉改变有关。
口腔表现:可出现口角炎、舌炎、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等,是由于缺铁影响黏膜及上皮组织的代谢所致。
毛发干枯、易脱落: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干枯、易折断、脱落,这与缺铁影响毛发的正常代谢有关。
五、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1.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形态: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
血红蛋白浓度: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
2.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降低,通常<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升高,通常>64.44μmol/L。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指标。
3.骨髓象检查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这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指标。
六、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基础疾病,如治疗消化性溃疡、控制月经过多等,去除病因是治愈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2.补充铁剂: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口服铁剂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通常在用药后5-10天开始升高,2周左右血红蛋白逐渐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但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体内储存铁完全补足。
七、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1.合理饮食
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蛋黄、肉类、鱼类等。
青少年:注意均衡饮食,不挑食、偏食,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妊娠哺乳期女性: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小剂量铁剂。
2.防治慢性失血性疾病:积极治疗可能引起慢性失血的疾病,如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及时治疗子宫肌瘤等,减少铁的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