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且骨髓造血代偿不足引发的贫血。其发病机制包括红细胞自身异常(膜结构、酶、血红蛋白异常)和外部因素(免疫性、非免疫性);临床表现有急性溶血(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等)和慢性溶血(起病缓慢,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溶血相关生化检查、特殊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药物治疗、输血治疗,不同人群各环节有特殊考虑,需专业医生精准诊治
一、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1.红细胞自身异常导致溶血
膜结构异常: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膜存在先天性缺陷,膜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被动流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变成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时,容易被破坏。这种情况多有遗传因素参与,家族中可能有类似病史,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发病,若有家族遗传病史,后代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直接关联,但如果有感染等情况可能诱发溶血发作。
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因为G-6-PD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还原型辅酶Ⅱ(NADPH),使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当接触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蚕豆等)时,容易发生溶血。
血红蛋白异常:常见于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中轻型地中海贫血在不同年龄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因基因遗传方式而异,生活方式中如果有近亲结婚等情况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溶血
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冷抗体型可见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过程中,寒冷刺激可加重溶血发作,不同性别均可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当输入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型不合时,受血者体内的抗体攻击输入的红细胞,导致溶血,任何年龄、性别在输血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此类情况,关键在于输血前严格配血。
非免疫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微血管内有纤维蛋白丝形成,红细胞通过时被牵拉、破坏,形成破碎红细胞,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与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化学、物理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蛇毒等)、大面积烧伤等物理因素可直接损伤红细胞导致溶血,不同年龄、性别接触相关物质或处于相关环境时可能发病,生活中应避免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急性溶血
症状:起病急骤,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严重时可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例如,G-6-PD缺乏症患者食用蚕豆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急性溶血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能发生,男性患者由于基因遗传特点更易在接触诱因后发病。
2.慢性溶血
症状:起病缓慢,常有贫血、黄疸、脾大三大特征。长期慢性溶血可导致铁血黄素沉着症,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地中海贫血患者在慢性病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贫血程度不同,重型患儿生长发育迟缓,中轻型患者可能在不同年龄因贫血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男性和女性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基因传递有性别相关特点。
三、诊断相关要点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急性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高,可达20%-50%。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有一定正常范围差异,儿童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相应年龄段参考值判断。
外周血涂片:可发现破碎红细胞、球形红细胞等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对于诊断红细胞自身异常导致的溶血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患者涂片检查均需专业检验人员进行准确观察。
溶血相关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高。不同年龄患者由于代谢功能差异,胆红素等指标的正常范围有区别,需要结合年龄判断。
特殊检查: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可进行基因检测等明确诊断,如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检测能明确具体的基因缺陷类型,各年龄患者均可进行基因检测,男性和女性检测结果受基因遗传方式影响。
四、治疗相关原则
1.去除病因: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血型不合输血导致的,要积极处理输血相关问题等。不同病因的去除措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行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去除病因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使用相应药物,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疗规范,严格按照病情选择,儿童使用药物需尤其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措施。
3.输血治疗:严重溶血时可考虑输血,但要注意血型匹配等问题,避免输血相关的溶血反应加重病情,特殊人群输血时更要严格把控输血指征和输血过程。
总之,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复杂的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该疾病非常重要,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考虑因素,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