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会引起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两类。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乏(如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如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异常包括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温抗体型、冷抗体型,还有药物相关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非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因素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化学物理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感染因素如疟疾、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导致溶血)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内流增多,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成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时易被破坏而发生溶血。这种疾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常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疾病,其遗传方式多样,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红细胞呈椭圆形,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在脾脏等器官中被破坏,引发溶血。该疾病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有家族史者需警惕。
(二)红细胞酶缺乏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乏病。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是红细胞内产生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重要代谢途径,NADPH可维持红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含量,GSH能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剂的损伤。当G-6-PD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遇到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感染等)时,易发生溶血。这种疾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新生儿也可能发病,有家族史的人群需注意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内ATP生成减少,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发生溶血。患者可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等,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
(三)珠蛋白生成障碍
1.地中海贫血:是一组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珠蛋白肽链缺乏的不同,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例如,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过多的β珠蛋白链聚集形成不稳定的四聚体,沉积在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在脾脏等器官破坏溶血。地中海贫血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较为高发,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是高危人群,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贫血等症状。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多为获得性,病因不明者称为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部分可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感染等。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多为IgG),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加速红细胞破坏。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相对多见,女性患者可能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妊娠)发病风险增加,有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人群易继发该病。
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冷凝集素综合征多由感染(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引起,患者体内产生IgM冷凝集素,在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溶血。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寒冷环境可诱发溶血发作。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获得性者常继发于病毒或梅毒感染等,患者体内产生D-L抗体,在体温下与红细胞结合不发生溶血,但当温度降低时,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并激活补体,导致溶血,儿童及青少年可能发病,感染等因素可诱发。
2.药物相关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药物作为氧化剂改变红细胞膜结构,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溶血。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引起免疫性溶血,多发生于用药后数天至数周,有青霉素过敏史的人群更易发生。不同药物引起溶血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有所不同,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二)非免疫性因素
1.机械性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丝或血小板血栓,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碎溶血。DIC可由感染、创伤、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TTP多见于成人,女性略多于男性;HUS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常与感染(如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等因素有关。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长途行军、长跑、强体力劳动后,由于红细胞在血管内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主要与局部肌肉反复收缩、红细胞受到挤压等机械作用有关,一般停止相关活动后溶血可逐渐缓解,多见于青壮年人群。
2.化学、物理因素
化学物质:如苯肼、蛇毒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或血红蛋白,导致溶血。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人群(如化工行业从业者)需注意防护,避免接触相关有害物质。
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时,高温可损伤红细胞,引起溶血;强烈的人工心脏瓣膜、血管移植等医疗器械也可能因机械性损伤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血,接受相关医疗器械植入的患者需密切观察溶血相关指标。
3.感染因素:某些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疟疾,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能引发免疫性溶血等。感染因素导致溶血的机制多样,不同病原体引起溶血的方式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感染患者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时需考虑溶血性贫血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