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铁性贫血会怎样
缺铁对身体各系统有诸多影响,如血液系统致红细胞生成障碍、贫血加重,免疫系统致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消化系统致消化功能紊乱、异食癖,心血管系统致心脏负担加重、活动耐力下降,神经系统致认知和行为异常、神经功能受损;对不同人群也有特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孕妇影响胎儿及自身健康,老年人加重基础疾病、降低生活质量;预防与纠正可通过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食物摄入并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特殊人群针对性采取措施,如儿童保证铁摄入、定期监测,孕妇补充铁剂,老年人注意饮食和定期检查。
一、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1.血液系统
红细胞生成障碍: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导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体积变小,成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研究表明,缺铁会使铁代谢相关蛋白功能异常,影响卟啉与铁结合形成血红素的过程,进而阻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例如,多项临床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贫血加重:随着缺铁情况的持续,贫血会逐渐加重,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甲床苍白等表现。长期严重贫血还可能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影响机体的氧运输功能。
2.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下降:铁是参与免疫细胞功能的重要元素,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研究显示,缺铁会使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影响其免疫调节功能;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也会受到抑制,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例如,有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频率明显高于非贫血儿童。
感染风险增加:由于免疫功能受损,长期缺铁性贫血患者更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而且感染后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3.消化系统
消化功能紊乱:缺铁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功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例如,临床观察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诉食欲不振,部分患者有上腹不适等表现。
异食癖:在儿童缺铁性贫血患者中,部分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奇怪的东西,这与铁缺乏影响味觉感受器功能有关。
4.心血管系统
心脏负担加重:长期贫血时,机体为了满足组织器官的氧供,会代偿性地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可能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引发贫血性心脏病。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发现心率加快等改变,长期不纠正可能出现心肌损伤等情况。
活动耐力下降:由于携氧能力下降,患者会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等症状,活动耐力明显降低。例如,轻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在快走或爬楼梯时就出现明显的气短表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5.神经系统
认知和行为异常:铁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儿童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和行为表现。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且行为上可能表现出烦躁、易怒等情况。对于成年人,长期缺铁性贫血也可能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功能受损:缺铁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如影响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质量。
二、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影响
1.儿童
生长发育迟缓:铁是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可能低于正常儿童。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细胞的代谢和增殖,进而影响骨骼和肌肉等组织的生长发育。
智力发育受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相对较高。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影响其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例如,有研究追踪观察缺铁性贫血儿童至学龄期,发现其在学习成绩、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较正常儿童存在一定差距。
2.孕妇
对胎儿的影响:孕妇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因为胎儿所需的铁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孕妇缺铁会使胎盘供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自身健康风险增加:孕妇长期缺铁性贫血还会增加自身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的发生率可能升高,同时也会影响孕妇产后的身体恢复。
3.老年人
加重基础疾病: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长期缺铁性贫血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例如,老年人若本身有冠心病,贫血导致的心脏负荷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等心脏事件;若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贫血会使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影响肺功能。
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导致行动不便、自理困难等情况。
三、预防与纠正措施
1.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例如,每100克瘦肉中含铁量较高,动物肝脏如猪肝每100克含铁量也很丰富,豆类中的红豆、黑豆等以及绿叶蔬菜中的菠菜等都含有一定量的铁。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中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低,但通过合理搭配饮食,也可以满足机体对铁的需求。
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例如,在吃菠菜等富含铁的蔬菜时,搭配食用橙子,能提高铁的吸收率。
2.特殊人群的针对性措施
儿童: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保证足够的铁摄入。可以适当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等。同时,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缺铁性贫血。
孕妇:孕妇应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因为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仅靠饮食可能无法满足,需要额外补充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及其对自身和胎儿的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要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对于胃肠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含铁食物。同时,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