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两类。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膜异常(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乏(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异常包括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温、冷抗体型]、同种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病])、血管性(微血管病性[DIC、TTP]、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所致(化学[苯肼、砷化氢等]、物理[烧伤、人工心脏瓣膜]、生物[细菌、疟原虫等感染])。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而这种患者的红细胞变为球形,其变形性和柔韧性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例如,研究发现患者红细胞膜上的锚蛋白、收缩蛋白等膜蛋白存在缺陷,使得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成球形,在通过脾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遗传性疾病,由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异常引起,如编码血影蛋白、肌动蛋白等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呈椭圆形,其变形能力下降,在流经脾脏等器官时被破坏,从而导致溶血性贫血。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会导致红细胞椭圆形的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在婴幼儿期就出现明显的溶血性贫血症状,而一些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在成年后才被发现。
2.红细胞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还原型辅酶Ⅱ(NADPH),使红细胞内的谷胱甘肽(GSH)减少,不能有效清除氧化剂,导致红细胞膜、酶蛋白和血红蛋白被氧化损伤,红细胞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G-6-PD缺乏症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在某些地区的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伯氨喹等)后,容易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糖酵解途径障碍,红细胞内ATP生成减少,影响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导致细胞内钠潴留,红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新生儿期发病者病情往往较重,可出现黄疸、贫血等严重表现,而一些轻型患者可能在成年后因感染、劳累等因素诱发溶血性贫血发作。
3.珠蛋白生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例如,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16号染色体上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使得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过多的β珠蛋白链自身聚合形成不稳定的四聚体,沉积在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膜变形性降低,容易在骨髓内或外周血中被破坏;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缺陷,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导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组成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寿命缩短,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地中海贫血在某些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如地中海沿岸、东南亚等地,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需要长期输血等治疗。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自身抗体(IgG)介导,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致敏的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中被破坏。其病因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IgM抗体介导,在低温时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当温度升高时,抗体与红细胞分离,但补体已固定在红细胞上,导致红细胞在体内被破坏。患者在寒冷环境中容易诱发溶血发作,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例如,ABO血型不合时,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Rh血型不合时,母亲为Rh阴性血,胎儿为Rh阳性血,若母亲首次妊娠时接触过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再次妊娠时母亲体内的抗Rh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出现胎儿水肿、黄疸等表现。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在DIC时,微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红细胞通过微血栓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破裂溶血;TTP时,患者体内存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超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不能被正常裂解,这些多聚体黏附于血小板表面,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红细胞通过受损的微血管时被切割、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除了有溶血性贫血的表现外,还伴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如DIC患者可有出血、休克等表现,TTP患者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症状等。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见于长跑、行军、足球运动等,由于足底与地面反复摩擦,红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患者在剧烈运动后数小时内出现血红蛋白尿,一般症状较轻,停止运动后可逐渐恢复。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足部肌肉对红细胞的挤压、微血管的机械性损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红细胞破坏。
3.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化学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砷化氢等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例如,砷化氢中毒时,砷化氢进入人体后与红细胞膜上的巯基结合,破坏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患者可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时,高温可直接损伤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由于机械性损伤红细胞,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生物因素:某些细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疟原虫感染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引起疟疾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出现周期性的寒战、高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